清醒认识历史虚无主义的真实面目及其严重危害【2】

作者:钟延平    发布时间:2016-06-06    来源:察网
分享到 :

继之,历史虚无主义直接否定近代中国的历史选择和历史取向,贬损革命,颂扬改良,甚至有些人通过颂扬侵略者、否定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以乞求通向西化的道路。有些学者对革命作了这样的描述:“革命容易使人发疯发狂,丧失理性”,“革命是一种能量的消耗,而改良则是一种能量积累”。“改良可能成功,革命则一定失败”。“中国在20世纪选择革命的方式,是令人叹息的百年疯狂与幼稚”。在反对所谓“激进主义”、推崇保守主义的名义下,否定革命,颂扬改良。他们把近代中国凡是追求变革进步的都斥为“激进”而加以否定,而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则被称为“稳健”而加以肯定,断言是“激进主义”祸害了中国。他们否定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运动,认为“每次农民革命都造成社会生产大规模的破坏”,“很难得出农民运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个普遍的结论”。继而,抬高洋务运动,贬低戊戌变法,抬高清廷的“新政”,贬抑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

这里应当指出,在历史上,改良和革命都是社会改造的途径。改良,它不像革命那样彻底地摧毁旧的事物,而是缓慢地、渐进地改造旧的事物。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这种改良具有进步的意义,像近代中国维新变法运动就有积极的历史作用。但又不能否认,近代中国的改良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这是近代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使然的。而当革命条件成熟,把根本改造社会的任务提上日程的时候,如果继续鼓吹改良,反对革命,就会成为历史进步的阻碍者。近代中国历史正是通过这样艰难而痛苦的比较和选择,最终走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与社会主义前途相连接的民主革命道路,国家才获得了新生。

令人痛心的是,历史虚无主义为了否定革命,一些鼓吹者却丧失了起码的民族良知,他们不但渲染民族失败主义情绪,而且公开走上称颂帝国主义侵略,称颂殖民统治的道路上去。有人说,鸦片战争是“好事”,应当“大恨其晚”,如果再早一点,“我们中国就远不是如此了”。还有文章说,“从根本意义上来说,是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有人认为,无论是清王朝的抵抗,还是农民自发的三元里抗英斗争和义和团运动,“在形式上都是民族自己的斗争,而在实质上,都是站在维护本民族封建传统的保守立场上,对世界资本主义历史趋势进行本能的反抗,是以落后对先进,保守对进步,封建闭关自守孤立的传统对世界资本主义‘自由贸易’经济变革的抗拒”。这些高论,连起码的爱国之心,民族大义,都化为乌有。真是“侵略有功,反抗有罪”了。从这里会使我们更深切理解邓小平的预言:如果中国复辟资本主义,就只能成为某个大国的附庸。有的论者说:“如果中国当时执行一条‘孙子’战略(此人特别声明:不是孙子兵法的孙子,而是爷爷孙子的孙子),随便搭上哪一条顺风船,或许现在的中国会强得多。比如追随美国,可能我们今天就是日本。”有那么一些人就是要心甘情愿地做别人的“附庸”,当“孙子”!这里还用得着一句老话:就是不能依了他们,若依了他们,就会亡党亡国。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在颠覆历史的同时,把矛头指向现实,反对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特别是攻击、抹黑党和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搞所谓的“非毛化”。这是他们虚无历史的重中之重。所以如此,这不仅是他们的政治诉求决定的,而且更因为毛泽东及其思想是他们实现其政治诉求不可逾越的障碍。他们用“专制”、“独裁”、“希特勒”等恶毒的字眼来丑化毛泽东的伟大形象;用捏造事实、无中生有的卑劣手法来损害毛泽东的伟大人格;用无限夸大晚年的错误来否定毛泽东领导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等等。但是,新时期的历史发展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尽管30多年来国内外都有一些人竭尽全力搞“非毛化”,但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表达的怀念、铭记和继承遗志的“毛泽东热”始终没有消退。这深刻说明毛泽东的思想、历史功绩和人格魅力,是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人民之中,是不可撼动的。这正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希望所在。

这里要着重指出,历史虚无主义惯于捏造和歪曲史料,或取其一点无限夸大。他们任意夸大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把毛泽东领导时期说得一无是处,企图以此打开缺口,全面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一本论述我国经济改革的畅销书,其中涉及党的历史问题的论断,它把改革开放前30年的历史说成是“1949年以后的多次政治运动和‘大跃进’使普通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受难”,“是一种‘国将不国’的深重危机”,就是一个很典型的荒谬论断。对此,我们要依照历史的本来面目,给以有力的回答。这里需要指出,评价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政策的效果,应该有一个共同的标准,这主要是:看它是不是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不是推动了社会进步,是不是为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更加优越的条件。从这样的标准来看,只要比较一下旧中国,我们在毛泽东领导时期取得的是历史性的伟大成就,是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总体上带给人民的是福利而不是灾难。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远在美国的原国民党政府代总统李宗仁对友人感叹:我们不能不服气,我们搞了20多年连一辆像样的单车(自行车)都造不出来,不能不服气呀!这就是旧中国的现实,新中国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起步的。只有深刻理解新中国经济建设面临的巨大困难,才会真切体会到我们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何等的可贵。比如,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们是在经历20年战争(其中,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3年的解放战争,再加上新中国成立后3年的抗美援朝战争),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大多数超过解放前生产水平最高的1936年。正如陈云所说:“三年恢复,赶上蒋介石二十二年。”⑥创造了二次大战结束后医治长期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的一个奇迹。从1956年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虽然在这期间发生过像“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的失误,但在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不能否定的。从1953-1978年,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8.2%,其中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1.4%,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2.7%。这个增长速度不但是旧中国无法比拟的,而且与当时世界各国相比也是不低的。在这期间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填补了我国工业的许多空白,工业布局有了明显改善,内地和边疆地区都建起了不同规模的现代工业和现代交通运输业,基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工业畸形发展的局面;农田基本建设初见规模,效果明显,其间依靠农村集体力量修建了84000多座水库,至今仍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灌溉、发电、拦洪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科学技术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现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的我国航天技术,就是从1956年起步的,对于“两弹一星”的成就,邓小平明确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⑦此外,在涤荡旧社会留下的污泥浊水,惩治贪腐、廉洁奉公,反对封建迷信,发扬社会主义新道德,计划生育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这里还要指出,一个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是反映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社会进步状况的一个标志性的重要指标。毛泽东领导时期,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提高到65岁,而印度1952年人均预期寿命41岁直到2011年人均预期寿命才达到65岁,比中国晚了整整35年。这些成就,都为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任何人都否定不了的历史事实。

以上表明,历史虚无主义是反历史、反科学的,而一切反科学的东西是注定要破产的。

历史虚无主义虽然只是史学研究中的支流,但绝对不能等闲视之,任其泛滥。这是因为它涉及的面大,不仅表现在史学研究中,还表现在与一定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相关联的文学、影视和各种戏说中;而且它打着“还原真相”、“反思历史”等旗号,具有很大的欺骗性、迷惑性和渗透力,因而要清醒地认识和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性。历史虚无主义起到搞乱人们思想,消解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共同理想的恶劣作用。多年以来他们散布的种种言论,不仅涉及史学领域的大是大非问题,而且还直接关系到做人立国的根本问题。这主要是:是维护历史本来面目,还是肆意歪曲历史真相;是高扬民族精神,还是鼓吹妥协投降;是从历史主流中吸取精神力量,还是在历史支流中寻找负面影响;是弘扬社会的共同理想,还是拒绝崇高、蔑视英雄人物。如果这些原则问题被颠倒、被消解,就会从根本上搞乱了人们思想,撕毁一个社会赖以凝聚的共同信念,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失去立足和发展的思想基础。

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这是近代中国的历史性选择,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保证,具有极大的凝聚力。中国人民行进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已经半个多世纪了。6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极度贫弱的、一盘散沙的、任人宰割的旧中国已经变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举世瞩目的新中国,谱写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最辉煌的篇章。这是中国人民引以自豪的伟大成就,他们懂得珍惜这一历史的重大意义和伟大作用。然而,在历史虚无主义者那里,把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说成是“杀人食人”的历史,说什么:“我们读到众多的研究本世纪中国历史、共和国史的著作,但这百多年发生的无数杀人食人的事实都在历史叙述中消失了,只剩下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一片‘光明’。”历史虚无主义的一些鼓吹者丧失了起码的民族良知,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甚至连民族英雄、革命先烈都成了他们嘲弄、抹黑的对象。事实上他们要洗涤、抹杀的是百多年来帝国主义杀戮中国人民的血腥历史,以及和帝国主义沆瀣一气的中国反动势力屠杀革命人民的血腥历史,而以阴暗、仇恨的心理看待人民革命和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他们把党和共和国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都加上“左”的罪名,使之变成一部不断“左祸中国”的历史;他们利用我们历史上所经历的曲折,把错误无限扩大、上纲,借以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成就这一历史的主体。他们这样做,如果听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动摇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摧毁近代中国所苦苦追求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陷国家于万劫不复的境地。

由上可见,历史虚无主义不但颠倒了历史,而且也搞乱了人们的历史观。历史研究是史料和方法的结合,方法就是一定的历史观的运用和体现。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观点,是对历史的理论认识,同时也是世界观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历史观,因此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历史观,使他们对繁纷复杂的历史现象能够作出正确的评价和判断,这对于他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关系极大。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唯心史观,是回到旧史学研究上去,甚至连旧史学还不如,旧史学多数还是尊重史料,认真从事学术活动并作出自己的贡献的;而历史虚无主义则是玩弄史料、捏造史料,他们是从自己的政治诉求出发,有意地把史料碎片化、片面化、孤立化,甚至无中生有、凭空捏造。而这种对历史的颠倒,就必然会导致是非、美丑、荣辱标准的颠倒,那种所谓“躲避崇高”、“拒绝壮烈”、“告别革命”一类误导青年的低俗的、反历史的说法,就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有极大的关系。事实证明,这种是非判断标准的颠倒,必然会在社会上造成极大的思想混乱,而社会思想混乱进而就会造成政治上的动乱。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说过:“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这很好地说明了“知史”和“明道”的内在关系,这对一个国家、一个人来说,都是这样。他又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堙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⑧这是对古往今来历史经验的深刻说明,指明能否正确对待历史是关系国家治乱兴亡的大问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历史被否定、被抹煞,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立足点。在苏联解体的过程中,否定和颠倒历史大行其道,他们制造了所谓十月革命不如二月革命,二月革命不如斯托雷平改革,使革命不如改良、苏联不如沙俄、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的谬说,甚嚣尘上。把社会主义说得一无是处,这是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个惨痛的历史教训是值得我们认真记取的。

注释:

①《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1页。

②《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6页。

③《中国近代史》,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11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0页。

⑤《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32页。

⑥《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6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9页。

⑧《龚自珍全集》上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