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苏联历史从全盘否定到公正评价【2】

原标题:对苏联历史从全盘否定到公正评价
作者:吴恩远    发布时间:2016-09-02    来源:《红旗文稿》
分享到 :

二、在斯大林评价问题上历史虚无主义的破产

斯大林是苏联历史上争论最大的人物。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争论,并非只是因为帝国主义者的攻击,而是因为甚至在那些充分肯定斯大林功绩的政党中,一说到斯大林似乎也底气不足。由于戈尔巴乔夫等人对斯大林的进一步丑化,1988年俄罗斯的民意调查统计显示,斯大林在苏联所有领导人中评价最低,对其持肯定态度的只占8%。世界上没有不犯错误的人,为什么斯大林的错误显得如此不可原谅?这里始终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大清洗”。由于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对斯大林的疯狂攻击,而当时关于“大清洗”的一些客观事实和数据没有公布,加之这些话出于苏共领导人之口,一时间“滥杀无辜”的恶名不仅使斯大林,也使全世界共产党人背上沉重的包袱。

1.随着俄罗斯近年来对历史事件的逐渐澄清,对斯大林在“大清洗”问题上的评价开始还历史真实面目。2008年8月版俄罗斯新历史教学参考书一方面承认“大清洗”问题发生的严重性,认为“大清洗”是“所有课程中最为沉重的课题”;但和以前对它全盘否定的态度不同,认为“大清洗”有必要性一面,这个问题充满矛盾,必须辩证看待。

书中认为,最重要的是“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大清洗”的客观因素。由于党内一些人对斯大林加速现代化方针的对抗,因此当权者担心失去对形势的控制乃是实行“大清洗”最主要的原因。教材认为:根据1936年制定的新宪法,以前因政治原因失去了选举权、而又不属于斯大林政权同盟者的人,将重新得到选举权。这就使当政者担心:党面临失去“党管干部”的控制。如果破坏了这条原则,在社会上已经发展起的各种反对势力、党派和思想潮流影响下,党就会失去垄断地位。这不仅会威胁斯大林的领导,甚至可能使一些领导人遭到肉体消灭。教材参考书进一步指出,在党的十七大选举中已经显示了这个端倪,使执政者感到了政治不稳定的威胁;国外侨民团体积极的反苏活动增加了这个威胁感;其他国家发生的“第五纵队”的活动,特别是西班牙的例子,也引起苏联领导人的担心;军队领导人中的那些完全存在的消极情绪也不能不引起当政者的注意。而这在发生了针对国家领导人的恐怖暗杀活动后形势显得特别紧张。基洛夫的被刺成为这种担心的催化剂。和党内普遍蔓延的“右倾”思想(布哈林等人)作斗争不仅涉及思想斗争、也涉及政治斗争。斯大林不知道下一个暗杀对象是谁,所以必须对不能成为他的伙伴的对手实行打击。教材参考书特别强调,动员性的体制要求的不是各持己见的领导层,而是决不怀疑上层决策的正确并能坚决完成它的一切决议的领导层。这是实行“大清洗”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是“大清洗”的主观因素。认为这是和布尔什维克党的理论原则和实践、也和斯大林个人品质有联系。教材参考书认为,重要的是对学生讲明,斯大林是在具体历史形势下采取的行动。他作为这个制度的领导者、保卫者,作为要把国家变为工业国,建立一个自上而下的国家管理体制最坚决的拥护者,作为在即将面临一场大战威胁的国家的领袖,他的行为是完全合理的。而当斯大林刚刚感到社会磐石般团结的模式已经形成,“大清洗”就立即停止了。这发生在1938年夏。

教材并不否定“大清洗”也产生了消极后果,但认为这主要由贝利亚造成。教材写道:“很快大清洗变形,完全成为另一种性质和负有另一种使命。这是在贝利亚担任内务部领导后。清洗超出了从前的范围。提出清洗要服务于工业发展任务。根据内务部指示要保证有计划的逮捕一批对于解决国防任务所必需的、以及在远东和西伯利亚负有另外任务的专家和工程师。清洗变为解决经济任务的实用工具。当然,不可能对此进行辩护和解释。但是也清洗了那些消极怠工的人。”

从辩证的角度看待“大清洗”问题。这就是当前俄罗斯史学界新的观点。由此也多少洗刷、减轻了斯大林在这个问题上被强加的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