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苏联历史从全盘否定到公正评价【3】
2.斯大林与农业全盘集体化。如果说对工业化的成就过去大多数人还是认可的,那么对斯大林的农业全盘集体化政策则多数人是否定的。其中两个主要理由是:在集体化过程中采取了一些强制措施,导致一些无辜民众的伤亡;同时由于取消了小农私有经济,经济结构的单一化对苏联农业长期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从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看,应当说,这两个原因确实存在,甚至可以看作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因素。但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评价存在的弊端是:把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这一促进俄罗斯现代化同一进程的评价截然分开。这是违背历史唯物主义对事物的评价不能脱离当时的环境和历史条件原则的,是以今天人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评价农业集体化。
俄罗斯2008年版历史教材一反传统观点指出,农业全盘集体化乃是解决工业化所需资金、而新经济政策又无法解决的一种办法。它当时对农民生活来说是带来些损害,但舍此别无其它选择。教材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证了这个观点。
首先,当时的国内外形势要求加快发展速度,但苏联没有从国际劳动分工中得到利润,而国内小农经济又不能满足对资金、劳力和商品粮的需求。这样,在国民经济结构上出现大工业发展和分散的、技术落后的小农经济制约的矛盾。为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使经济结构发生改变;更为重要的还不仅仅在于建设工业化强国,而是为了在即将来临的世界大战前建立起统一的军工综合体,舍此不能够保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其次,苏共工业化的方向与俄罗斯传统有效方法,即在彼得大帝时期形成的重工业优先和高速度发展的方法一致。这套方案要求国内具有取之不尽的廉价劳动力源泉。
第三,全盘集体化也有调整与民族地区土地关系的考虑。此前民族主义分子是和单个的俄罗斯土地出租者打交道,全盘集体化后只能和受到国家监督的公有土地制联系。
第四,过去否定农业全盘集体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1930年在农村造成的饥荒。教材特别指出,饥荒并不是政府造成的,这和当时的天气条件以及集体化进程没有完成有关。
教材比较了世界上其他国家。指出它们在实现工业化方面付出的代价确实比苏联要少,但完成的时间却长得多。对于30年代的苏联来说这种方案不可取。由此可见,俄罗斯新版历史教材对过去强加于斯大林的两个主要“罪行”进行了辩护。同时还充分肯定了斯大林时期所取得的伟大成绩:赢得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实现了经济的工业化和文化革命,使苏联不仅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急剧提高,而且还建立了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体制;苏联在科学发展领域进入先进国家行列;实际上消灭了失业现象,等等。所以,新教科书称“斯大林被视为苏联最成功的领导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