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4期【3】

作者:    发布时间:2013-12-18   
分享到 :

在“刘少奇与民生”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冷 溶

同志们,朋友们:

今年是敬爱的刘少奇同志诞辰115周年。今天,我们相聚在少奇同志的家乡,举行“刘少奇与民生”学术研讨会,深切缅怀他的丰功伟绩,学习研究他的思想理论和精神风范。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刘少奇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他一生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他是党内公认的被誉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领导人。在参与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在许多方面都提出了重要思想理论,为我们党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刘少奇同志作为毛泽东同志的主要助手,长期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担任国家主席。他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思想非常丰富。许多论述今天读起来仍然感到非常深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关于民生方面的思想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刘少奇同志对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的形成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61年他在天华大队调研时就提出了著名的关于农村建设和农民生活“十个一”的构想。他常用“过日子”、“好日子”这样朴素的语言来论述民生问题。他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让中国人民“共同过好日子”。刘少奇同志这些重要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搞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着重要指导意义。下面,我着重就刘少奇同志这方面的思想谈点学习体会。

第一,刘少奇同志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把民生问题放在第一位。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人民面前仍然横着经济贫穷和文化落后两座大山。刘少奇同志指出:“提高生活水平,过富裕的和有文化的生活。这是全国最大多数人民最大的要求和希望,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力求实现的最基本的任务。”社会主义是人民“共同过好日子”的唯一正确道路,必须发展一切有益于人民的生产及其他经济事业。否则,“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说是已经胜利了,相反,我们还要遭受可耻的失败”。他认为,“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只能循着经济发展的步骤来提高”,因此,必须“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开始以后,刘少奇同志对如何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他在党的八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和决议指出,为了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我国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他强调:社会主义经济必须既有计划性,又有多样性和灵活性,要利用自由市场使人民生活更方便、更丰富多彩。他尤其重视分配问题,认为这是社会主义的长期性问题,要经常调整分配政策,既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又“关心个人物质利益”,“社会主义不是平均主义”,不能用平均收入来说明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他还指出:要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必须“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增加个人的收入,改善个人的生活”,尤其在物资紧缺时,换购农产品、发工资不能光给票子,一定要搭配实物。

在主持国民经济调整时,刘少奇同志鉴于“人民的吃、穿、用都不足”,主张缩短工业战线,加强农业、轻工业,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对改善人民生活起了至关重要的领导作用。他提出的许多改革设想,都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比如,工资制度要实行超产奖励。农业要实行同产量相联系的责任制,有些零星生产可以包产到户。实行两种教育制度,普及教育。在老百姓住房问题上,要长期保障私人房产,采取房屋合作社、自建公助等办法解决住房困难,这种办法还能为年轻人存一笔钱。他还强调,要注意退休养老问题,可以让老同志发挥余热,要保证收入不降低。刘少奇同志的这些思想观点,是我们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刘少奇同志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注重调查研究,从百姓生活和民生百态中寻找作决策、制定政策的依据。

刘少奇同志指出:“一个好党员、一个好领导者的重要标志,在于他熟悉人民的生活状况和劳动状况,关心人民的痛痒,懂得人民的心”。他要求党员干部“要体贴群众”,“同群众互相交心”,“去了解人民的需要,年年做,季季做,经常做。这就叫摸清人民的脉搏。”

刘少奇同志认为,“摸清人民的脉搏”,“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调查研究。为了广泛了解群众所思所想,从1951年到1966年,刘少奇同志每年都到地方调研,短则几天,长则数月。南至天涯海角,北到大兴安岭,东至舟山群岛,西到天山脚下,都留下了他体察民情的足迹。

为了深入了解百姓日常生活,刘少奇同志采取了多种多样的调研形式,既有座谈会、家庭访问、个别约谈、实地观察、来信来访等,也通过批阅大量报告来了解和解决民生问题,比如公费医疗、补偿被征用的农田、保护特种工人的健康、保障重点地区建设者的福利、救济老区山区灾区群众、保障传统艺人等自由职业者的生活等。

在调研中,刘少奇同志最关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工人的工资、房子、饭菜、衣服、鞋子等,农民的收入、粮食、农具、收成、锅铲、蔬菜、猪牛羊、鸡鸭鱼等。为了全面深入地了解民生民情民意,刘少奇同志勤于调研、善于调研。他的态度作风、方式方法,堪称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典范,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继承发扬。这对于搞好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很有借鉴意义。

第三,刘少奇同志一生“为民作勤务,劳怨均不辞”,体现了“人民勤务员”的优良作风和“人民公仆”的精神风范。

刘少奇同志指出:“一切共产党员,不论职位多高,都是人民的勤务员,都应该把自己看成普通劳动者,没有任何特权,都必须关心群众生活,和群众同甘共苦”;“一切共产党员,务必最周密地关心群众一切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福利,即使是最微小的事情,也必须予以关心”。

刘少奇同志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作为头等大事,经常亲力亲为,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他察觉到农民因为解散食堂缺少做饭的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具,指示有关部门尽快生产供应。看到乡亲们原来的房子不能住,他坚决要求停办旧居纪念馆,把刘家大屋腾出来,给乡亲们居住。听到抚宁县农民反映很少看电影,他嘱咐有关部门送去了放映机。看到林区工人住在简易帐篷里,他提出要建一些流动房子或者开通班车,为工人工余休息创造了好的条件。了解到林区工人缺少御寒的白酒和胶鞋、衣服等用品,他叮嘱有关部门尽快调拨。他征求学生们对伙食的意见,强调学生在发育期间,要注意增加营养,卡路里不够不行,千万不可使青少年伤害了身体。

刘少奇同志不但为人民“共同过好日子”日夜操劳,而且为百姓设想了未来的“共同好日子”。在家乡调研时,他提出,农民的“好日子”就是有一栋好瓦屋、一群好家畜、一园好蔬菜、一塘好鱼等。他曾经对北戴河草场村的农民说:你们将来日子好了,能烧黑的、吃白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如今,草场村的村民们说:我们家家住上了楼房,开上了汽车,不烧煤了,改烧燃气了,白面不怎么吃了,为了健康多吃粗粮了,打电话用手机了,还能上网聊天了。要是少奇同志还在,看到我们老百姓过上这样的好日子,他该有多高兴啊!

可以告慰少奇同志的是,他提出的中国人民“共同过好日子”的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正在变为现实。今天,我们深切缅怀刘少奇同志,就是要永远铭记毛泽东、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为中国人民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就是要从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中,汲取治国理政的丰富经验和思想智慧,继承发扬他们的优良传统和革命品格,获取继往开来、不断前进的力量,更好地走向未来。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作了战略部署,改革发展的成果将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始终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中央文献研究室是编辑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著作、研究和宣传他们思想生平的专门机构。“把党的领袖人物宣传好、维护好,把党的文献编辑好、出版好,把党的历史和理论研究好、阐释好”,这是中央赋予文献研究室的重要职责。我们要按照中央的要求,把研究宣传老一辈革命家的工作进一步作好,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动力。这也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责任。

最后,作为这次会议的主办单位,我要说几句感谢的话。这次会议得到了湖南省委、长沙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宁乡县委县政府等单位的同志,为筹备这次会议付出了辛勤劳动。刘源同志和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属代表,非常支持我们的工作。各位研究刘少奇思想生平的专家学者,积极参加会议,提交论文,付出了心血。我谨代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向大家表示衷心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