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工作汇报提纲》出台的前前后后【3】

作者:方玄初    发布时间:2016-03-07    来源: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分享到 :

过了不久,周又对我说,《教育工作汇报提纲》要加强有关阶级斗争的内容。估计周的这个考虑,同刘冰等人的信和当时形势的变化不无关系。8月13日,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刘冰、惠宪钧、柳一安,党委常委、政治部主任吕方正4人联名写信给毛主席,揭发清华大学党委书记迟群的问题。信中说,迟群自党的十大、四届人大以来,由于没有当上中央委员和教育部长,个人野心没有得到满足,攻击中央领导同志;毫无党的观念;搞一言堂;任人唯亲,封官许愿,违反党的政策;资产阶级生活作风严重等。两个月后,刘冰又再次上书毛主席,继续揭发迟群对毛主席、周总理不满,公开攻击中央领导同志;假左真右;和谢静宜大搞阴谋活动。刘冰的这封信是经李琦、胡乔木送上去的。当时周荣鑫对此比较乐观,但后来情况却起了变化,毛主席亲批这封信的矛头对着他的,同时迟群的亲信林均万(原在科教组,后来去了清华大学)写信诬告周荣鑫,为迟群辩护。估计是在这种情形势下,周荣鑫嘱我增加“阶级斗争”的论述,用阶级斗争的观点讲请当时教育界存在的问题。

《教育工作汇报提纲》后来的情形是这样的:毛主席看了刘冰等人的上书和林均万的诬告信后作了批示,“四人帮”即将刘冰等人的两封信指为诬告信,借机挑起了“教育革命大辩论”。11月3日,在迟群主持下,清华大学连续召开党委扩大会议,就刘冰的信展开“辩论”。就在《汇报提纲》(11月10日稿)送到周荣鑫手上以后几天,11月18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便贴出了大字报,公开点名批判刘冰和周荣鑫。

这时,周荣鑫、李琦都“靠边站”了,薛玉珊从清华大学迟群那里回到教育部,任教育部临时领导小组副组长(迟群是组长),控制了教育部。紧接着,他把教育部的人拉到清华大学去看大字报。当时大字报的主要内容是攻击《教育革命通讯》8月和10月刊登的两篇评论,诬蔑周荣鑫在教育战线刮“右倾翻案风”,随即从批周荣鑫上挂到邓小平,对邓小平公开进行点名攻击。

当时《汇报提纲》第三稿(即11月10日稿)虽然已经送到周荣鑫的手中,但还没有上报国务院和党中央。在清华大学看大字报的时候,薛玉珊专门把我叫到一边,责令我交出两样东西:一是《汇报提纲》和原稿、修改稿;二是我在司局级干部学习班的发言稿,并要我交代周荣鑫是怎样向我布置的和向我讲过一些什么。

薛玉珊原来是军宣队的人,留在科教组的。周荣鑫任教育部长后,他回到部队,反击“右倾翻案风”开始时又到了清华大学迟群那里。除了他向我要《汇报提纲》和原稿、修改稿外,周宏宝也问过我关于《汇报提纲》的情况。我对他们说:稿子是我起草的,还未经周荣鑫修改审定,不好说是周本人的东西,也不好说都代表他的看法,《汇报提纲》稿中的错误只能由我负责。《提纲》的底稿很乱,我没有保留下来。我还对周宏宝说:当时你在教育部,许多情况你也是知道的。周宏宝默然,没有再说什么。至于我的那份发言稿,在薛玉珊规定的限期内我照原来所讲的底稿未加改动抄出来上交了(薛玉珊曾指令大批判组组织力量进行研究,肃清流毒)。

过了大半年,1976年10月6日,“四人帮”被粉碎,就在这一两天内,我看到了教育部临时领导小组刚下发给所属各单位的一份组织批判《汇报提纲》的文件,后附《汇报提纲》(11月10日稿)。文件中有张春桥批示的一段话,说《教育工作汇报提纲》是“第四株大毒草”,要组织批判。教育部临时领导小组给张春桥的关于《教育工作汇报提纲》问题的请示报告送得太晚了,对此,张春桥大为恼火,在批语中还斥责了一番,说错过了同前“三株大毒草”一起批判的良机。当时,我笑了,“四人帮”已经被抓起来了,你们还批什么啊!那几天,薛玉珊等人像热锅上的蚂蚁,到处打电话找迟群、谢静宜联系,哪里还能联系得上呢?

周荣鑫1975年任教育部长,虽然不到一年,但他跟随邓小平励志整顿教育的思想是很明确的,决心是很大的,从整顿教育部司局级干部的思想开始,到最后主持起草《教育工作汇报提纲》,希望能获得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批转,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教育工作的整顿,整个工作的脉络也是相当清晰的。“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由于形势的急剧恶化,周荣鑫整顿教育的进程被迫中断,而他自己也于1976年4月12日被“四人帮”迫害致死(“四人帮”成立了专案组,对他不停地追查,1976年4月12日上午,周荣鑫昏厥在自己办公室的追查会上,当晚就去世了),时年59岁。(周荣鑫去世后,薛玉珊等人集中力量追查和迫害李琦,被重点追查的还有办公厅的张文惠和盛丽华,并商定了一个下一步清查和批判的名单。)而周荣鑫主持的《教育工作汇报提纲》由于既未上报下发,“四人帮”也没有来得及批判,加以当初在起草时知道的人很少,看过的人更少,时过20多年,几乎已经湮没无闻。最近,幸得教育部从周荣鑫的档案材料中发现了当年送给他最后审定的《汇报提纲》原件,才使这件珍贵的教育史料重见天日,让人们得以从中了解这段令人扼腕的曲折的历史。

(摘自:欧阳淞 曲青山主编:《红色往事:党史人物忆党史》,济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