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抗日尋求外國軍事援助與合作的經歷【4】
四、簡短的結論
中國國民政府爭取德國、蘇聯和美國的援助並與這三國進行軍事合作,是在中國抗日戰爭的不同階段相繼開展的。作為三個案例,它們各有不同的雙邊關系背景,面對特定的不同環境,也各有不同的合作形式,結果也不一樣。這裡僅想通過簡單的比較概括它們各自的特點。
從雙邊關系的背景來看,中德兩國是在比較平等的基礎上開展合作的,盡管軍事是雙方合作的主要領域,但這一合作最初並不針對特定的第三方。中德合作的形式十分簡單,蔣介石以私人名義雇用德國人,德國顧問隻對蔣個人負責。這種合作方式繞開了國家間的合作可能遇到的種種難題。盡管兩國有著不同的歷史和文化傳統,但合作者近似的意識形態和價值取向卻基本填補了這個差異。總的來看,蔣介石對德國顧問是高度信任的,德國顧問團在中國的工作也推動了中德關系的改善和發展。
從軍事上說,德國軍事顧問的作用在於向國民政府的軍隊初步灌輸了現代軍事觀念,幫助建立了一支比較現代化的陸軍示范部隊,改進了中國的兵工后勤系統,使從一支隻能打內戰的軍隊開始朝著國防軍的方向轉變。大批德制武器和軍工設備的輸入提高了中國軍隊的戰斗力,也為德國帶來了巨大的商業利益。
一個有趣而奇特的現象的是合作雙方並沒有共同的戰略目標,合作只是為了各取所需。然而,正是這一點最終使得雙方的合作難以為繼,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和德日之間日趨緊密的戰略關系注定中德兩國要分道揚鑣。中德之間的軍事合作在歷史上並沒有留下多少印跡,這不僅是由於德國顧問歷經十年訓練的中國精銳部隊在抗戰的頭半年裡就消耗怠盡,更重要的是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本身所具有的反法西斯性質使這段歷史不願被人提起。
中蘇之間的合作是以抵御日本侵略擴張的共同戰略利益為基礎的,但合作對雙方來說都是權宜之計。鑒於以往第一次合作的教訓,新的合作有明確的限度,雙方都謹慎地提防對方損害自己更根本的利益,蔣介石擔心蘇聯會借機干預中國內政,而斯大林則擔心中國會把蘇聯拖入對日戰爭。因此,中蘇合作的形式也比較簡單,基本限於蘇聯向中國提供軍事援助,而盡可能不涉及其他領域的問題。
就蘇聯當時的國力而言,斯大林相當慷慨,他給予中國的軍事援助是及時的、大量的。蘇聯向中國提供了大批飛機,幫助中國重建空軍,還派出幾百名空軍志願人員來華參戰。蘇聯向中國陸軍提供了包括坦克、火炮等重武器在內的大批軍火,蘇聯軍事顧問還參與了幾次重大戰役的策劃和指揮。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可以認為,蘇聯在1938至1940年間向中國提供的軍事援助與美國在1942至1944年間向中國提供的援助大致相當,如果不是更多的話,而且國民政府得到這些援助也未像后來獲取美國援助那樣頗費周折。
斯大林的精明體現在他對援華目標的把握上,他的目標明確而有限,就是要讓中國有能力拖住日本。當蘇聯免除了日本進攻的顧慮之后,雙方的合作實際上也就結束了。在蘇聯援華的這幾年裡,中蘇關系有了明顯的改善,兩國之間的合作總的來說也比較順利。這次合作,對蘇聯來說完全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對中國來說畢竟是在抗戰最孤立、最危險的階段得到了外來的巨大援助。
中美結盟的經歷說明了兩個互不了解、實力相差懸殊、體制難以銜接而又彼此期望過高的伙伴進行合作時的困境。中美之間的合作從形式上說是全面的,但雙方真正展開抗日合作的領域其實卻十分有限。不過,無論如何,中美兩國是為徹底擊敗日本而結盟的,在這個意義上,這個同盟對雙方來說還是成功的。
在軍事方面,盡管美國提供的援助是有限的,但它畢竟為中國保持了一支空中力量,幾乎整個抗戰時期,中國的空中力量都是靠外國的援助來支撐的。在地面戰爭中,美國人的作為有限,史迪威率領的中國軍隊主要是為打通中國的對外交通線而戰,這場遲到的勝利對中國抗戰全局的影響有限。
整個抗日戰爭期間,美國向中國提供的援助最為全面、規模最大﹔然而,卻沒有什麼人給予美國援助和戰時中美合作以較高的評價,而批評意見比比皆是。從援助的效果來看,援助方和受援方都有理由表示自己的不滿。從美國的角度來看,很難認為對中國的援助是有效的,它起到的作用僅僅是“維持中國繼續抗戰”(Keep China in the War),而未能促使中國給日本以有力打擊。從國民政府的角度來看,美國的援助多屬“口惠而實不至”,因為盡管這個政府得到了美國的全部援助,但其所得不僅遠遠少於其所要求的,而且也少於美國所允諾的。從中國共產黨的角度來看,美國的援助埋下了日后國民黨發動反共內戰的禍根。出於抗日需要,美國軍方和史迪威曾有過用“租借”物資裝備中共抗日部隊的想法,但僅限於口頭和紙上,並無任何實際行動,而且這種意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向蔣介石施壓。盡管中共為爭取美國援助付出過努力,而且同美軍開展了情報方面的合作,但最終也未獲得租借物資的一槍一彈。
問題的症結在於,中美戰時合作雖以軍事為主,但它很快就與復雜的政治問題糾纏在一起。蔣介石從一開始就希望憑借美國的支持制服中共,而戰爭后期美國政府則希望通過支持蔣介石來防范蘇聯的崛起。正是在擊敗日本這一目標之外的各種考慮,使得戰時的結盟只是暫時拉近了中美之間的距離,卻最終釀成了兩國長久的對立。
總起來看,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從外國獲得的援助相當有限,全部算起來也隻有11億美元左右。用極為有限的裝備和物資對抗大量的敵人,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任何戰區所沒有的情況。同時,作為一個不統一的弱國,中國很難找到一個穩定的同盟國,而其他國家也很難把中國視為一個可靠的伙伴。這使中國尋求外國援助和合作的經歷充滿艱辛。
( 出處:中共黨史研究 出版日期:2007年第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