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看待當代社會主義的新發展【3】
片面認識要靠發展著的實踐來糾正
近年來,社會上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出現了不同聲音。其實,有不同聲音也是正常現象。近年出現的對改革開放的“質疑”,有的是利益使然,更多的還是認識問題。比如,那種質疑市場化改革的“不同聲音”,理論上是站不住的,實踐已作了一些明確回答。但是也應該看到,這些不同聲音是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中找緣由的,因此,我覺得首先要實事求是地面對現實,正視矛盾和困難,冷靜地尋求解決問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往前發展的正確途徑,從而靠發展著的實踐來消除這些錯誤認識。
我認為,當前要進一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健康發展,主要在於我們如何較好地處理我們所面臨的五對關系,即統籌好中外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城鄉關系、貧富關系、干群關系。能否妥善處理好這些關系,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能否可持續發展和長治久安的問題。在此方面,我們黨已積累總結了很多好的經驗,主要有三個關於“三者關系”的經驗。
其一,在社會經濟發展上要(也是從全局上)解決好改革、發展、穩定三者的結合,即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有機結合起來。發展是硬道理,穩定是硬任務,這都是非常正確的。現在需要強調的是,要通過改革化解妨礙發展和穩定的體制和機制的“硬”障礙。不僅社會政治生態的協調有賴於體制和機制的改革化解矛盾,自然生態的失衡也明顯地有體制和機制上的問題。不破除現實中以個人升遷為動力的干部政績觀,不改變以GDP增長為第一“硬”指標的評價體系,就難以真正貫徹和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難以保障和改善以民生為重點的任務,難以符合全面、均衡、可持續的基本要求。不以“硬”的制度、措施和“硬”的執行力保護和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環境,就無法抑制不顧社會利益、一味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家的沖動。當然,改革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也不可能萬無一失,但把握時機和民心尤為重要。
其二,政治上最重要的是實行好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三者的統一。在這三者中,人民當家作主是基礎。這些年來,有的地方出現的讓老百姓不滿意的“政績工程”和“形象工程”,一個主要原因是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在一些環節上還缺乏切實的保障。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廣大人民群眾並不反對社會主義,反對的是違背社會主義和中國共產黨宗旨的一些做法。
其三,文化建設上我們黨確立了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吸取國外先進文明成果的正確方針。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這一表述凝煉而深刻地指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極端重要性。這裡,我認為還需要強調的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應忽視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內容。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對於我們走向世界、解決國家統一的文化認同問題,有著積極意義﹔而且大力弘揚中華文化中的誠信、仁義、謙讓等社會倫理道德,對於推進我國公民道德建設、不斷消除當前我國市場經濟中的消極現象,也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而“和”(和而不同)、“中”(中庸、不走極端)、“衡”(平衡、均衡)、“度”(適度)這互相聯系的四個字,則是我們應該自覺自信地推向世界的一種優秀政治哲學、政治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瑰寶。但是,這些“軟實力”必須有“硬實力”作支撐,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說到底還要通過強大的綜合實力來體現。(作者為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