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看待當代社會主義的新發展

作者:黃宗良    發布時間:2013-02-05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到 :

近年來,關於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的話題一直為國內外思想理論界所關注和熱議,其中有不少問題還引起了學界很大爭論。我認為,應注重從理論和實踐相統一的角度去認識和看待當代社會主義的新發展,這樣才能得出科學的認識。

馬克思提出的社會主義原理之所以是科學,首先是因為它是人類優秀文明成果的繼承者

恩格斯晚年曾指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這裡講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包括我們常說的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科學社會主義是前二者的“理論終結”、“歸宿”,是馬克思主義學說的核心。狹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結構,則包括理論原理和策略(包括戰略)原理。列寧在近百年前曾說過:“對俄國來說,根據書本爭論社會主義綱領的時代也已經過去了,我深信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今天隻能根據經驗來談論社會主義”(列寧:《在全俄蘇維埃第五次代表大會上關於人民委員會工作的報告》,《列寧全集》第2版第34卷第466頁)。

對於實踐中的社會主義,現實社會生活中有兩種情況值得注意:一種情況是有些人頗知馬列,但一看到現實生活中的社會主義便搖頭說,“這哪裡是社會主義呀”﹔另有一些人看到現實生活中的社會主義同馬克思當年所論述的存在某些不一致的情況,便否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和正確性。這兩種情況顯然都是片面的、不科學的。出現這兩種情況,是因為馬克思主義常常沒有被用科學的態度來對待,因為歷史上“左”的東西壞了它的名聲。我認為,談論社會主義的問題,必須把理論與實踐、理想與現實、科學精神與革命精神統一起來。

馬克思提出的社會主義原理之所以是科學,首先是因為它是人類優秀文明成果的繼承者,“是從人類知識的總和中產生出來的”。以往,我們對於這一點強調得不夠。就這個原理本身,如常被提到的“兩個必然”——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必然勝利,“兩個絕不會”——資本主義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絕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裡成熟以前,是絕不會出現的”,“兩個徹底決裂”——同“傳統的私有制”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這些理論原理和策略原理是建立在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的“兩大基石”(即“兩大發現”)之上的。唯物史觀揭示了人類社會內部基本矛盾的運動是社會發展的最終原因,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的性質是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在階級社會裡,社會內部的基本矛盾是階級矛盾,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而人民群眾則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決定性力量。剩余價值學說則闡明了剩余價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勞動所創造的而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價值,從而揭露了雇佣勞動制度的本質和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馬克思是在這兩個理論基礎上論証“兩個必然”、提出“兩個徹底決裂”的。

何謂“科學”?科學就是在揭示事物內部聯系的基礎上闡明其發展的規律,指明運動發展的大體方向和趨勢。但是,社會實踐總是比理論要豐富得多、復雜得多。馬克思提出的科學理論無一例外地要接受實踐的檢驗,並在社會實踐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地豐富和發展。就馬克思當年作為主要研究對象的西方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而言,隨著后來的發展,其自我調節能力等許多情況也超出馬克思當時的視野之外。這沒有什麼奇怪。

對於社會主義的實踐,首先必須認識到,社會主義革命是在經濟比較落后的東方國家首先發生的。這裡的資本主義遠未“成熟”,社會矛盾卻更為尖銳、復雜﹔資產階級未老先衰,工人階級雖少、卻有強烈的革命性。在這種情況下,西方又傳來工人階級所需要的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隨后,共產黨產生了。這一切都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東方國家的社會主義實踐中有不少基本情況不像馬恩論証、預測、描繪的那麼純粹:這裡的工業化還未完全實現,信息化已經來了,產業結構、社會結構更加復雜了﹔非公有制經濟沒有還不行,市場經濟沒有也不行。社會主義的目標是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但是在東方社會主義國家所實行的“按勞分配”,也並不像馬克思主義理論所論述的那麼純粹。按照馬恩的預測,“過渡時期”很短,無產階級專政任務也較單純,國家消亡很快。但社會主義實踐表明,這個“過渡時期”的實踐過程比預測的要長得多,無產階級專政國家的職能要復雜得多。馬克思是睿智的,他從來沒給自己提出詳細設計未來社會的任務。實際上,說馬克思主義是科學學說,首先和主要的不是指其對未來社會的預測。

總之,對科學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不能教條地理解、機械地照搬,需要以科學的態度來領會其立場、觀點、方法,體會其革命精神,特別是其所指明的方向——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發展,實事求是(唯物辯証法的精髓——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