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評價改革開放前后的兩個30年【2】
二、后30年改革開放成績舉世矚目但問題亦引人注目,回避這30年存在的問題,同樣是錯誤的
改革開放以來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1978年12月,我們黨召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標志著我國進入全面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從那時起,我們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以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和波瀾壯闊的創新實踐,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進的壯麗新詩篇,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巨大成功。總的來說,成功完善了前30年發展中阻礙經濟發展的各種體制,對外開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綜合國力快速上升、經濟總量上升為世界第二、人民生活顯著改善,教育、文化產業大發展,國家在外交、國防、軍隊建設等方面取得重大成就,香港、澳門回歸祖國,兩岸和平發展呈現新的前景等等。這些都為我們國家實現今后的發展目標,奠定了雄厚基礎。改革開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沒有人能否定得了。有的人企圖用前30年好的方面,來否定后30年的改革開放,顯然是蒼白無力的。
但是,我們充分肯定后30年,並非說后30年沒有問題。如果說隻有成績,沒有問題,顯然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証法,也不符合后30年的真實情況。我們必須辯証地看待后30年,“因為改革開放是在一個非常復雜的國度中進行的,是在非常復雜的國際環境中進行的,又是在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發生劇烈變動的環境下推進的。這樣的空間、這樣的時間,勢必會給改革開放戴上各種各樣的面具。這30年間,有成就,也有問題;有值得總結的經驗,也有需要深入思考的課題”。那麼,怎樣來看待后30年存在的問題?胡錦濤總書記從宏觀角度概括為:“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仍然不平衡;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衛生、居民住房、安全生產、司法和社會治安等方面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仍然較多,部分低收入群眾生活比較困難;思想道德建設有待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同新形勢新任務不完全適應,對改革發展穩定一些重大實際問題的調查研究不夠深入;一些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少數黨員干部作風不正,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比較突出,奢侈浪費、消極腐敗現象仍然比較嚴重。”
總體來說,改革開放30年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社會建設相對滯后;物質文明飛速發展,精神文明相對落后;資源開發步伐加快,生態保護相對缺失。主要表現在以下一些方面:
第一,分配不公,差別過大。為什麼會造成這種巨大差別?是分配制度有問題嗎?不是的。反思我們十二大以來的分配理論,應該是正確的。從單一的按勞分配到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制度並存等等,極大地激發了人們的生產積極性。然而在實踐操作中,把握分配話語權的階層過於注重自身階層利益,造成分配上的不公。其實,公民對於合理合法的勞動所得,並沒有不滿,不滿的在於社會上的不少收入為不合理不合法的灰色收入、黑色收入,這必然誘發大量社會矛盾,甚至趨向激化。這就需要我們的政府合理調整分配中的不規范行為,調節過大的收入差別,真正落實好黨和政府的分配政策,切實解決當前貧富懸殊問題,以引導社會走向公平,穩定社會情緒。
第二,制度缺失,有規無矩。鄧小平曾說,制度建設更帶有根本性。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們的各項制度正在不斷完備。筆者這裡講的制度缺失,並非是沒有制度,而是指有制度不按制度辦事。現在我們的制度在不斷地制定和充實,有些制度正在日益發揮作用。一些公開透明辦事的制度,如公選領導干部,公開錄取公務員等,受到社會廣泛好評。但是,在社會轉型的特殊時期,難免出現混沌狀態,造成有制度不按制度辦事。制度缺失,必然帶來社會管理混亂,讓人無所適從。因此,加強制度建設並使之有效,是鞏固改革開放成果的重要基礎。
第三,基礎削弱,潛伏危險。筆者以為,當前的嚴重問題,是城市化、工業化過程中的農業削弱、城市貧民階層涌現。在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工業化帶來巨額利潤的同時,吸走了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動力。千千萬萬農民進城打工,造就城市繁榮、工業崛起的同時,是農民棄田而去,出現農田荒蕪、農村蕭條的景象。而在高樓林立的城市裡,又出現了一代“城市貧民”,他們工作不穩定,生活質量低劣,子女入學困難,基本權益得不到保障,造成了許多社會問題。而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這就需要我們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步伐,妥善處理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夯實實現第三步發展戰略目標的社會基礎。
當然,在改革過程中還出現諸如誠信水平下滑、行政效率不高等問題,不能因為改革開放30多年的成就忽略它,也不能過於夸大而否定改革。客觀公正看待、逐步在改革過程中完善,這才是馬克思主義者的應有態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