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評價改革開放前后的兩個30年
編者按:最近,習近平總書記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有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后兩個歷史時期,這是兩個相互聯系又有重大區別的時期,但本質上都是我們黨領導人民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開創的,但也是在新中國已經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並進行了20多年的基礎上開創的。”因此,“對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要正確評價,不能用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改革開放前的社會主義實踐探索為改革開放后的社會主義實踐積累了條件,改革開放后的社會主義實踐探索是對前一個時期的堅持、改革、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這個新生的人民政權,到目前為止,大致可分為前30年和后30年兩個時期。前30年(1949-1978)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后30年是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新時期。
當前社會上出現一些錯誤觀點,全面看高后30年而貶低甚至否定前30年,也有人用前30年好的一面來否定后30年。如何正確對待這兩個30年,它們之間是一種什麼樣的關系?筆者認為:前30年在重大挫折中取得了重大成績,后30年的改革開放,成績舉世矚目但問題亦引人注目。后30年是在前30年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們之間是探索、鋪墊與繼承、發展的關系。
一、前30年在重大挫折中取得了重大成績,全盤否定前30年的歷史是極端錯誤的
前30年,新中國在經歷長期戰亂、一窮二白的基礎上搞建設,期間,先是經歷了三年的戰后經濟恢復時期,然后是社會主義革命,三大改造完成之后,開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中,經歷了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隨后又遭受前蘇聯逼債和三年自然災害,特別是發生了“文化大革命”,前30年建設遭受重大挫折。但我們不能因為這些問題,就貶低甚至否定前30年所取得的重大成績。
(一)貶低甚至徹底否定前30年的歷史,是極其錯誤的觀點
當前,不少人在貶低甚至徹底否定前30年的歷史。如果說敵對勢力持這種觀點是別有用心,那麼,一些思想理論戰線上的同志盲目作“自我否定式”的反思,甚至比敵對勢力走得更遠,那將非常危險。
貶低和否定前30年的種種錯誤觀點,異曲同工。有的是明目張膽地對中國共產黨的全部歷史進行否定,有的是全面否定前30年的歷史,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毛澤東進行肆無忌憚的詆毀,有的是借肯定后30年來否定前30年,從深度和廣度上徹底否定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偉大成就,進而達到對中國共產黨歷史全面否定之目的。貶低和否定前30年的歷史,大有形成一股思潮之勢,必須引起我們高度重視,清醒地認清這股錯誤思潮的極端危害性。因此,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3周年前夕,非常有必要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來給予堅決批駁,還歷史一個公正的答案,讓人們清醒地、正確地看待這30年的歷史,既要反思這一時期的失誤,更要充分肯定這一時期的歷史功績。
(二)毛澤東等開國元勛帶領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取得了巨大成績
前30年真如那股錯誤思潮所散布的那樣一團黑暗、一無是處嗎?回答是否定的。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之能力,新中國取得的巨大成績,有目共睹。
第一,半年實現財政收支基本平衡,三年恢復國民經濟,被世人嘆為奇跡。新中國成立之后,僅用短短半年時間,實現了財政收支基本平衡,解決了舊中國多少年來無法解決的金融物價問題;僅用三年時間,就醫治了戰爭創傷,恢復了國民經濟。建國后到1952年底,黨和政府領導全國人民恢復了由於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黑暗統治及長期戰爭破壞所造成的千瘡百孔的國民經濟,新民主主義經濟制度在全國確立,為新中國經濟的發展和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第二,僅用四年時間,完成了三大改造,引導全國人民走上社會主義道路。1953年1月至1956年12月,這是實行全面社會主義改造和進行有計劃的經濟建設階段。這一時期,隨著新民主主義革命任務的完成和國民經濟的恢復,中國共產黨適時地提出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這就是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同時並舉的方針。到1956年底,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已經基本完成,實現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佔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東方大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
第三,建立了完善的工業體系。建國之初,中國除了東部和內陸中心城市的紡織和一些輕工機械外,根本沒有值得一提的工業基礎,甚至連燈油都要靠進口。經過二十多年的高速工業化,中國成功建立了完善的工業體系。到1975年,中國工業總產值增長了30倍。即使“文革”期間,工業總產值也有大幅增長,從1965年的1402億元發展到1976年的3207億元。從1952年至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大型基礎建設和重工業項目在1979年以前大部分投產。同時,中國從無到有,建立起規模龐大的航空、航天、原子能及門類齊全的軍工體系,並在這些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至毛澤東逝世時的1976年,中國的工業門類齊全程度、技術水平和開發能力在發展中國家中是首屈一指的,並在部分領域接近甚至達到發達國家水平。
第四,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成績。前30年共完成了八十多萬公裡的公路(不包括遍布鄉村的非油面道路建設)、兩萬多公裡的鐵路,其中絕大部分穿越於崇山峻嶺和戈壁沙漠,使雲南(除了早期的一條窄軌)、廣西、四川、貴州、青海、福建、新疆、寧夏、河套平原等地結束了沒有鐵路的歷史(甘肅省在解放初期的鐵路隻有隴海鐵路到天水段,解放后延伸到蘭州,並建成蘭新線)。在水利建設方面,完成了主要大江河的治理工作,興建了五萬多座水庫,庫容在20億立方米以上的31座超大型水庫中,30座為1949年后所建;僅淮河就修建了3400座水庫。這些為社會主義新時期經濟的從容發展創造了重要條件。
第五,文化教育事業成績斐然。“文革”結束時基本實現了義務教育,教育經費投入最高曾達國民生產總值的5%,建立了上千所大專院校和完善的基礎教育體系,而且教育與工農群眾相結合,注重素質教育,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學齡兒童教育負擔很輕,升學率在發展中國家來說是很高的。這都表明了毛澤東對提高中國人民的整體素質的貢獻和教育的高度平民化色彩。
第六,建立了規模龐大、涉及領域廣泛的科研院所。保守估計,前30年建立的三千多所科研院所為我國科學研究和設計的全方位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這樣龐大的科研體系,在發展中國家是唯一的,從全球范圍看,也隻有美國和前蘇聯擁有這樣齊全的科研門類配套。沒有這些科研機構,新中國要建起較高素質的民用和軍事工業,根本不可想象。這些院所的存在,為改革開放后對進口技術的消化吸收、設備及零部件國產化、跟蹤國際高技術產業的發展等,發揮了重大作用。第七,創建了覆蓋面廣、方便群眾、適應中國國情的醫療衛生保障制度。中國是個農業大國,為保障人民的健康,各縣城和公社建立了衛生院,並培養了遍布鄉村的赤腳醫生隊伍。城市居民實現免費醫療,農民看病也收費低廉。相對完善的醫療保障體系,使得1976年中國人的平均壽命達到男人為65歲,女人69歲,這在發展中國家中幾乎居於最高水平。這表明,毛澤東時代的中國政府及其執政體制,並非像西方宣傳的是不人道的,相反,人道主義色彩濃重,人民群眾的生老病死,政府都會考慮。
第八,人民生活水平比解放前有了較大提高。根據著名經濟學家程恩富教授對1950-1980年社會主義陣營(蘇東和中國8國)和資本主義陣營(16個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所作的比較,中國的表現在社會主義陣營中是最好的:1950-1980年間,GNP年平均增長6.44%,在進行比較的24個國家中僅次於日本(8.04%)居第2位;人均GNP年平均增長4.18%,次於日本、希臘、西班牙和羅馬尼亞居第5位。這個事實說明,前30年績效很好,應該予以充分肯定。經過30年的探索,社會主義的中國不斷進步,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好轉。
更值得一提的是,前30年的這些成績是在百廢待興、內憂外困的情況下,通過自力更生實現的。以上表明,前30年成績巨大,不容否定。
(三)前30年既然是探索時期,出現錯誤也就在所難免
前30年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探索,是在經濟衰敗、人民困苦、百廢待興,並遭到資本主義國家全面封鎖的條件下進行的。在這樣的環境下搞建設,又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供借鑒,其困難可想而知,建設探索中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亦在情理之中。然而,毛澤東等開國元勛以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建設精神,硬是把一個破敗不堪的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欣欣向榮的新中國,引導中國人民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為社會主義新時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我們充分肯定前30年,並不否定這30年探索中出現的錯誤。如何看待前30年的錯誤?筆者以為根本問題在於指導思想上過於強調“政治挂帥”,過於強調主觀力量的強大,忽視客觀經濟規律的基礎作用。主要表現可以歸納為:一是急於求成。過渡時期原定為十五年左右,后來縮短到了四年。“十年趕英,十五年超美”等過“左”口號,一大二公不切實際的做法,“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大煉鋼鐵”、“土法上馬”等不講科學的經濟建設思維和方法,造成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折騰;二是注重國家發展,忽略人民生活,造成國家進步快,人民生活水平上升速度比較緩慢;三是人們的思想受到禁錮,制約了創造力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等等。究其根本,在於指導思想上“左”的錯誤,還有就是對社會主義建設缺乏經驗,對於國際形勢的判斷出現失誤。
正因為前30年探索中缺乏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出現了這樣那樣的錯誤,所以要改革。而改革不是自我否定,而是社會主義自我完善,通過改革來推動新中國繼續朝著更好的方向前進;正因為前30年被封鎖,所以要開放;而開放是利用世界人民所創造的共同文明成果來加快我們的發展。所以,肯定前30年的探索和成績、正視前30年的錯誤,才是歷史唯物主義者應有的態度。
第六,建立了規模龐大、涉及領域廣泛的科研院所。保守估計,前30年建立的三千多所科研院所為我國科學研究和設計的全方位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這樣龐大的科研體系,在發展中國家是唯一的,從全球范圍看,也隻有美國和前蘇聯擁有這樣齊全的科研門類配套。沒有這些科研機構,新中國要建起較高素質的民用和軍事工業,根本不可想象。這些院所的存在,為改革開放后對進口技術的消化吸收、設備及零部件國產化、跟蹤國際高技術產業的發展等,發揮了重大作用。第七,創建了覆蓋面廣、方便群眾、適應中國國情的醫療衛生保障制度。中國是個農業大國,為保障人民的健康,各縣城和公社建立了衛生院,並培養了遍布鄉村的赤腳醫生隊伍。城市居民實現免費醫療,農民看病也收費低廉。相對完善的醫療保障體系,使得1976年中國人的平均壽命達到男人為65歲,女人69歲,這在發展中國家中幾乎居於最高水平。這表明,毛澤東時代的中國政府及其執政體制,並非像西方宣傳的是不人道的,相反,人道主義色彩濃重,人民群眾的生老病死,政府都會考慮。
第八,人民生活水平比解放前有了較大提高。根據著名經濟學家程恩富教授對1950-1980年社會主義陣營(蘇東和中國8國)和資本主義陣營(16個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所作的比較,中國的表現在社會主義陣營中是最好的:1950-1980年間,GNP年平均增長6.44%,在進行比較的24個國家中僅次於日本(8.04%)居第2位;人均GNP年平均增長4.18%,次於日本、希臘、西班牙和羅馬尼亞居第5位。這個事實說明,前30年績效很好,應該予以充分肯定。經過30年的探索,社會主義的中國不斷進步,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好轉。
更值得一提的是,前30年的這些成績是在百廢待興、內憂外困的情況下,通過自力更生實現的。以上表明,前30年成績巨大,不容否定。
(三)前30年既然是探索時期,出現錯誤也就在所難免
前30年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探索,是在經濟衰敗、人民困苦、百廢待興,並遭到資本主義國家全面封鎖的條件下進行的。在這樣的環境下搞建設,又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供借鑒,其困難可想而知,建設探索中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亦在情理之中。然而,毛澤東等開國元勛以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建設精神,硬是把一個破敗不堪的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欣欣向榮的新中國,引導中國人民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為社會主義新時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我們充分肯定前30年,並不否定這30年探索中出現的錯誤。如何看待前30年的錯誤?筆者以為根本問題在於指導思想上過於強調“政治挂帥”,過於強調主觀力量的強大,忽視客觀經濟規律的基礎作用。主要表現可以歸納為:一是急於求成。過渡時期原定為十五年左右,后來縮短到了四年。“十年趕英,十五年超美”等過“左”口號,一大二公不切實際的做法,“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大煉鋼鐵”、“土法上馬”等不講科學的經濟建設思維和方法,造成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折騰;二是注重國家發展,忽略人民生活,造成國家進步快,人民生活水平上升速度比較緩慢;三是人們的思想受到禁錮,制約了創造力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等等。究其根本,在於指導思想上“左”的錯誤,還有就是對社會主義建設缺乏經驗,對於國際形勢的判斷出現失誤。
正因為前30年探索中缺乏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出現了這樣那樣的錯誤,所以要改革。而改革不是自我否定,而是社會主義自我完善,通過改革來推動新中國繼續朝著更好的方向前進;正因為前30年被封鎖,所以要開放;而開放是利用世界人民所創造的共同文明成果來加快我們的發展。所以,肯定前30年的探索和成績、正視前30年的錯誤,才是歷史唯物主義者應有的態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