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評價改革開放前后的兩個30年【3】
三、新中國的兩個30年是探索、鋪墊與繼承、發展的關系
如何看待兩個30年之間的關系,也是探索新中國60年歷史的重要內容。筆者以為,新中國的兩個30年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部分,各自呈現不同的特點,它們之間是探索、鋪墊與繼承、發展的關系。
(一)后30年是對前30年體制的改革和完善,而不是否定
改革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的改革。國家體制沒變,依然實行人民民主專政,依然走社會主義道路;國家的領導力量沒變,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指導思想沒有變,還是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這都說明,改革開放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的。而原有的基礎,也不是照搬別國建設社會主義,而是針對中國的國情進行了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和實踐,其本身就具有中國特色。前30年是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科學社會主義的原理,結合中國國情進行的社會主義探索;后30年,是以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領導人為代表,在前30年的基礎上進行改革開放,明確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並且無論從質和量方面,都大大超越了前30年,實現了歷史性的飛躍。所以,前后兩個30年的歷史階段,都是新中國整體發展過程中不可分離的一部分,都是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的必然經歷。任何採取歷史取消主義或美化主義的極端態度,全面肯定或片面否定其中一個歷史階段,或者把這兩個30年的歷史割裂開來,都是錯誤的。一味否定前30年歷史,割斷前后兩個30年歷史的關系,必然造成嚴重的惡果,是極端危險的。我們必須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正確看待兩個30年之間的必然聯系。
(二)改革開放30年的成績,離不開前30年打下的堅實基礎
胡錦濤總書記指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在紀念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胡錦濤總書記又指出:“30年來,我們始終以改革開放為強大動力,在新中國成立以后取得成就的基礎上,推動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新的偉大成就。”可見,改革開放新時期所取得的成就,是以新中國成立以后30年所取得的成就為基礎的。沒有前30年成就的基礎,就不會有后30年改革開放的成功。正確看待前30年的歷史,客觀地評價這30年為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實現所奠定的基礎,是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觀的反映論。我們知道,中國現代工業的基礎離不開建國后30年大規模的工業建設。毛澤東時代的基礎建設,有的到現在還在發揮著重大作用。那時,真正制約了生產力釋放的,是對人的主動性的約束,這一點從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就可以看出。前后兩個30年的發展環境完全不同,前30年被發達資本主義所包圍以自身力量從非常落后的階段靠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艱難起步快速發展;后30年則在前30年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基礎上,再充分吸納發達資本主義的資金、技術迅速發展。兩者發展的起點、條件完全不同,但又是相互聯系不可分離,前30年以艱苦的努力、斗爭甚至犧牲,才換來了改革開放的良好發展環境。一句話,沒有前30年的奮斗與成功,沒有前30年的政治基礎、社會基礎和經濟基礎,哪來的后30年改革開放?
(三)改革開放吸取了前30年的經驗教訓,人們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
前30年,是從舊中國進入新中國的特殊時期,是在經濟基礎極度薄弱、國民經濟瀕臨崩潰邊緣、帝國主義嚴厲封鎖、建設環境極度惡劣的情況下開展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這就決定了必須用政治手段來號召人們,用精神力量來鼓舞人們,所以那時成為了政治挂帥、思想領先的時代。當然,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政治挂帥、思想領先,統一思想、統一行動,必然造成人們的思想禁錮。誠然,如果那個時代既能利用政治的手段,又能利用經濟的規律,也許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會更順利些。但要求新中國一成立,各項政策就非常成熟,那是不現實的,要求新中國一成立就採用現在的各種做法,顯然是行不通的。正因為如此,前30年探索所積累的經驗教訓更值得我們珍惜。經過30年的探索,社會主義建設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我們也逐步認識到了社會主義建設的一些規律,充分認識到了實行改革開放的必要性,於是,我們黨吸取前30年的經驗教訓,摒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把黨的中心工作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領導人民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人們從思想上言論上得到了極大的解放,有了很大的自由度。這就為人們開發智力提供了可能,為人們在更廣闊的社會舞台上和時空裡創造財富鬆了綁。整個社會形成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的良好局面,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又好又快地發展。
(四)新中國60年的發展歷史是相互聯系的,大體呈現階梯式或螺旋式上升的基本趨勢
實事求是地看,60多年雖有失誤、有挫折,但經濟建設基本上呈現階梯式或螺旋式上升的發展規律。無論期間發生了什麼,每一個十年比上一個十年都會有一個較大的進步,這是新中國60多年發展的基本趨勢。這從整個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科學、教育、文化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等各個領域,我們都能明顯地感受到。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后,由於冷戰的結束,整個世界的客觀環境發生了變化,我們國家的發展加快了速度,所以新中國60多年中最后20年的發展從條件上來說是最有利的,呈現出雙贏選擇時機,必然出現雙向良性合作,並帶來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新中國60多年的發展,基本上是連貫發展的,是相互聯系的歷史,互相依存的歷史,是一步一個腳印的歷史,是不斷發展的歷史。特別是經過改革開放,后30年比前30年發展更快,發展更好,實現了經濟的騰飛,為世界社會主義的發展探索了一條成功的道路。
總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60多年歷史,是輝煌的歷史,任何厚此薄彼的觀點都是錯誤的。面對新中國兩個30年的成就與問題,我們進行深刻的總結與反思極為必要。隻有充分肯定兩個30年的成績,才能鼓舞人民的斗志,積聚繼續前進的力量;隻有反思兩個30年的問題,才能吸取歷史的教訓,少受挫折,少走彎路。對歷史問題和現實問題的反思,都應該建立在理性、客觀和公正的基礎之上,對改革開放中出現的貪污腐化、行政浪費、環境污染、分配制度、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體制改革等問題進行反思,應該立足於解決問題的基礎上。我們總結歷史經驗教訓,是為了更好地前進,反思問題既不能成為否定前30年成績的理由,也不能成為否定改革開放發展道路的理由。隻有這樣,才能不斷地總結和吸取歷史的經驗教訓,才能不斷地促進社會進步與發展,我們的第三步戰略目標才能早日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才能加快步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能早日實現。(作者系江西省地方志辦公室黨組書記、主任,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兼職教授、南昌大學兼職研究員)
原載: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