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次歷史性飛躍的不同特色
[摘 要]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至今已經實現的兩次歷史性飛躍,各有不同的鮮明特色:第一次飛躍形成了一個單一的理論形態即毛澤東思想,而第二次則形成一個由多個具體理論形態共同組成、有共同主題的理論體系﹔兩次飛躍產生的理論成果的基本內容不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切入點、結合點、關聯點、接觸點、交叉點不同,因而關聯詞也不同﹔雖然兩次飛躍都著重回答了“什麼是馬克思主義、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這一根本問題,但第二次飛躍則在更進一步搞清這一根本問題之前,先著重回答和解決了“什麼是毛澤東思想、如何對待毛澤東思想”的問題,並把這視為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對前一根本問題的具體回答和第二次飛躍的邏輯起點﹔第一次飛躍側重馬克思主義的民族化、本土化,第二次飛躍則將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三者並提﹔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分別中國化的情況有所不同。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至今已經實現了兩次歷史性飛躍,其主要標志是,在理論層面上產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實踐層面上走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中國獨特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同時也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正在向著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穩步前進。這兩次飛躍,其實質都是圍繞“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這一根本問題作出的回答,在基本途徑和方法方面也有許多共同經驗和規律,但是,由於歷史條件和歷史任務的不同,二者各有鮮明特色。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飛躍是由黨的一代領導集體完成的,而第二次飛躍則是由幾代領導集體不斷接力創新發展形成的,目前仍在進行之中﹔與此對應,第一次飛躍形成了一個單一的理論形態即毛澤東思想,第二次飛躍則形成了一個由多個具體理論形態共同組成、有共同主題的理論體系。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飛躍,其歷史任務是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較之探尋中國獨特革命道路的第一次飛躍,任務更艱巨復雜,因此時間更長、發展階段更多、面臨與解決的基本問題更加多元,所包含的具體理論成果也更加豐富多彩。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黨不斷探索和回答了關於社會主義、黨的建設和科學發展的三大基本問題,從而形成了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三大基本問題,歸根結底,又都屬於“什麼是馬克思主義、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這一根本問題的范疇。正是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看作一個與時俱進的動態過程,看作不斷的理論創新過程,致力於“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才具有“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的性質。它所包含的三大具體理論形態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既具有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主題,又各從不同方面側重探索和解決了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的新矛盾新問題,共同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今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繼續實踐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還將不斷發展,將補充、包含新的更多的具體理論形態的豐富內容。
(二)歷史時代的不同,決定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次飛躍所要解決的中心任務即要集中回答和解決的根本問題不同,因而產生的理論成果的基本內容也不同。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飛躍產生了一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它產生在20世紀上半葉革命與戰爭成為主題的時代,系統回答了在中國這樣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大國,如何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問題,同時也對革命勝利后建設什麼樣的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進行了初步探索,以創造性的內容為馬克思主義寶庫增添了新的財富。它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國,創造性地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確立社會主義制度,初步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總結、凝練、升華而成的。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飛躍產生了另一大理論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它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它系統回答了在中國這樣一個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建設什麼樣的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它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背景下,在中國共產黨緊緊依靠人民進行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開創、堅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總結、凝煉、升華而成的。它包含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基本要求,它是指導黨和人民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科學理論。與毛澤東思想不同,這一理論體系還在發展之中,將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不斷充實、豐富和完善。
(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切入點、結合點、關聯點、接觸點、交叉點不同,因而關聯詞也不同。
眾所周知,社會主義通過無產階級政黨領導的農民革命,在一個農業國付諸實踐並取得成功,這並不符合馬克思、恩格斯最初的設想。這就決定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所要回答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具體實際相結合的中心問題,是如何把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學說與農民革命聯系起來、與經濟文化落后國家的人民革命聯系起來,如何以列寧關於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規律,必然導致革命與戰爭、導致資本主義國家中工人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與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民族民主革命聯系起來的思想作為指導,換句話說,如何以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一個聯合” )到進一步以列寧提出的“全世界無產者和被壓迫人民聯合起來”(“兩個聯合”)的思想為指導,作為解決中國革什麼命、怎樣革命問題的指南。“兩個聯合”思想因而成為當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一個重要關聯詞。
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由於其時代主題和背景不同於革命時期,決定了它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具體實際相結合上面臨的最主要問題,是如何把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學說與市場經濟聯系起來,如何利用經濟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成果來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這樣,面向中國的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就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的關聯詞。這個問題也是對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的新突破。因為按照馬克思、恩格斯最初的設想,社會主義是建立在公有制和計劃經濟基礎上的。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的觀點,是老祖宗沒有說過的新話。可見,時代背景、時代主題的變化,使不同歷史階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所要聚焦的“中心問題”並不相同。正是這種“中心問題”的變更和遞進,體現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時代性、民族性、實踐性品格。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提出和建立,正是對新的歷史時期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求的最好回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