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論黨史研究要現代化、科學化、社會化
【3】
三、黨史研究要社會化
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最大意義在於為社會服務,黨史學科也不例外。黨史研究要面向社會,聯系實際,更好地發揮其社會功能,為社會服務。
1.要進行歷史論証,為黨和國家的發展提供借鑒。以史為鑒,可以知得失——歷史研究是以厘清歷史為出發點,以為現實服務為最終歸宿的。黨史研究的歷史論証功能就是要把共產黨從成立至今的歷史進程搞清楚,把整個過程中發生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活動以及人民群眾的作用搞清楚,把這個過程中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情況及其社會效果搞清楚,從而揭示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和規律,進而為現今黨和國家社會問題的解決、政策的制定、發展方向的確定提供參考和借鑒。比如現在我們正在做的“中國共產黨認識和解決民生問題的經驗總結”這個課題,就是通過研究黨在歷史上認識和解決民生問題的經驗和教訓,指出民生問題和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與國家政權的穩固、與黨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地位息息相關,因此在現今要重視民生問題,採取有力措施解決民生問題。此外,這項研究還要為今天黨和國家解決民生問題提供借鑒。總之,研究者隻有充分認識到黨史研究的歷史論証功能,才能更好地實現黨史研究的社會化。
2.要佔領宣傳陣地,對群眾進行黨史教育。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實現黨史研究成果的大眾化。這方面常常被研究者忽略的,是對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作用的研究。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個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在現在的黨史研究中很少體現,很不應該。加強民眾史的研究,不僅有利於全面真實地反映黨的歷史,也會讓普通大眾產生一種共鳴感,在黨的發展過程中找尋到自己的影子,進而增強對黨的認同。民眾的認同感增強,是實現黨史研究成果大眾化的一個重要前提,也是對群眾進行黨史教育取得成果的一個重要基礎。要想讓更多的人了解黨的歷史,還需要做到黨史研究成果表現形式的多樣化,因為畢竟社會大眾的文化層次高低不同,年齡長幼有別,所能接受的形式也各有不同。比如現在倡導的“黨史進校園”活動,就是針對青少年而進行的黨史教育。中央黨史研究室也同步主編發行了一套《青少年學習中共黨史叢書》,這是一部面向青少年的中共黨史學習讀物,其意義很深遠。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黨史頌歌》(小學生讀本)以“三字經”的形式濃縮講述了建黨90年來的歷史進程,簡潔明了,朗朗上口。同時也可以採用一些可讀性較強的形式宣傳黨史知識,比如金一南的《苦難輝煌》,可讀性極強,全書將黨的歷史融會貫通,用一種新的視角展示了黨的發展歷程。另外,黨史研究成果的大眾化還需要充分利用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多種媒介向廣大民眾宣傳教育,使黨史宣傳進入百姓的日常生活。
黨史研究的現代化、科學化和社會化是永不過時的課題與任務,黨史研究工作者也要時刻具備這“三化”的意識,隻有這樣,黨史研究才會與時俱進、更加科學,也才會被更多的民眾所了解和接受。(本文作者張靜如,北京師范大學政治學與國際關系學院教授﹔王洪妮,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