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中原: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貫徹實施群眾路線的理論與實踐【3】

作者:    發布時間:2014-01-02    來源:黨的文獻
分享到 :

三、制定和建立一系列規定和制度,從根本上保証群眾路線的有效貫徹實施

為保証群眾路線的貫徹實施,提高黨員干部思想修養,推動黨員干部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風、掌握正確的工作方法,固然十分重要,但建立一定的制度,作出必要的規定,更為重要。毛澤東指出:“我們要是不願意陷到這樣的泥坑(指《關於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經驗》一文中所說的:“當革命勝利之后,在工人階級和共產黨已經成為領導全國政權的階級和政黨的時候,我們黨和國家的領導工作人員,由於受到官僚主義的多方面的襲擊,就面臨到有可能利用國家機關獨斷獨行、脫離群眾、脫離集體領導、實行命令主義、破壞黨和國家的民主制度的這樣一個很大的危險性。”)裡去的話,也就更加要充分地注意執行這樣一種群眾路線的領導方法,而不應當稍為疏忽。為此,我們需要建立一定的制度來保証群眾路線和集體領導的貫徹實施,而避免脫離群眾的個人突出和個人英雄主義,減少我們工作中的脫離客觀實際情況的主觀主義和片面性。”(《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19頁。)

為貫徹實施群眾路線,毛澤東倡導、要求制定和建立的規定和制度,約略說來,有以下七項。

一是下廠下鄉,調查研究。不脫離群眾,一個重要方面是政策符合實際,符合群眾需要。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了解實際,了解群眾所需,作好調查研究。1957年3月19日,毛澤東在南京、上海黨員干部會上強調:干部要經常下廠下鄉,“為工農服務,與群眾打成一片,不是兩片”(《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290頁。)。在1958年1月寫的《工作方法六十條(草案)》中,毛澤東提出:中央和省、直屬市、自治區兩級黨委的委員,除了生病的和年老的以外,一年一定要有四個月的時間輪流離開辦公室,到下面去作調查研究,開會,到處跑。應當採取走馬看花、下馬看花兩種方法。哪怕到一個地方談三四小時就走也好。(參見《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354頁。)毛澤東在與一位省委書記的通信中甚至說:“各級黨委,不許不作調查研究工作。絕對禁止黨委少數人不作調查,不同群眾商量,關在房子裡,作出害死人的主觀主義的所謂政策。”(《毛澤東文集》第8卷,第272頁。)在毛澤東的多次倡導下,干部下鄉下廠,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成為一時風尚。

二是蹲點。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清醒地認識到,進行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對全黨來說,是一項新任務,經驗不足,知識不夠。因此,“我們應當在今后一段時間內,積累經驗,努力學習,在實踐中間逐步地加深對它的認識,弄清楚它的規律。一定要下一番苦功,要切切實實地去調查它,研究它。要下去蹲點,到生產大隊、生產隊,到工廠,到商店,去蹲點”。他批評說:調查研究,“至今還沒有形成風氣。有一些省委書記,到現在還沒有下去蹲過點。如果省委書記不去,怎麼能叫地委書記、縣委書記下去蹲點呢。這個現象不好,必須改變過來”。(《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0冊,第33頁。)他肯定中南局第一書記、廣東省委第一書記陶鑄到花縣一個生產隊蹲點兩個半月后寫的報告,而對許多沒有下去蹲點的干部則提出批評。毛澤東指出:不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而是各級干部除少數人以外,在這次下去蹲點以前,根本沒有下去認真蹲過點,沒有作出過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他們有些人不出辦公室,談不到視聽見聞。有些人下去了,甚至蹲點了,卻是蹲在基層干部、富裕中農、富農地主那裡。這些人是有視聽見聞的,可是隻視聽見聞了一方面,而對廣大的貧下中農,則根本沒有什麼視聽見聞。(參見《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1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版,第259—260頁。)

三是參加體力勞動。毛澤東認為,干部參加體力勞動,是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避免脫離群眾的重要途徑。1957年5月10日,中共中央發出各級領導人員參加體力勞動的指示。這個指示隨即在5月15日《人民日報》發表。毛澤東在1957年4月27日為即將發出整風指示寫的中央給各省、部黨委指示信中指出:黨的另一通知日內也可發出,這個通知提倡縣、區、鄉三級黨政主要干部,凡能勞動的,每年抽一部分時間下田參加生產,從事一小部分體力勞動。縣以上各級黨政軍主要干部(不是一般干部),凡能勞動的,也要這樣做,每年以一部分時間,分別下田、下工廠、下礦山、下工地或者到其他場所,和工人農民一道從事可能勝任的一小部分體力勞動(哪怕是很少一點)。這樣一來,黨和群眾就打成一片了,主觀主義,官僚主義,老爺作風,就可以大為減少,面目一新。(參見《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294頁。)1960年3月22日,毛澤東把鞍鋼經驗稱為“鞍鋼憲法”,概括為“兩參一改三結合”,強調大搞群眾運動和干部參加集體生產勞動。毛澤東還十分重視宣傳和推廣干部參加勞動的優秀典型。1963年3月,毛澤東為中央轉發的昔陽縣干部參加勞動的材料重擬了標題:“山西省昔陽縣,縣、社、大隊、生產隊四級干部全體參加生產勞動的偉大范例”(《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0冊,第265頁。) 。1963年5月9日,他又為轉發浙江省七個關於干部參加勞動的材料寫了大段批語,指出干部參加勞動是“極端重大的問題”,要求對這個問題“在今年內進行幾次討論”,“逐步加深廣大干部,特別是縣、社、大隊、生產隊四級干部對於參加生產勞動的偉大革命意義的認識,減少許多思想落后的干部的抵抗和阻力”,“希望爭取在三年內能使全國全體農村支部書記認真參加生產勞動,而在第一年,能爭取有三分之一的支部書記參加勞動,那就是一個大勝利。城市工廠支部書記也應當是生產能手”。(《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0冊,第292—293頁。)

四是整風。整風是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保持黨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又一有效途徑。在1951年2月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毛澤東就已指出:整風“一年一次,冬季進行,時間要短,任務是檢查工作,總結工作經驗,發揚成績,糾正缺點錯誤,借以教育干部”(《毛澤東文集》第6卷,第147頁。)。在1957年春部署整風運動的時候,毛澤東多次論述整風的意義、目的和方法。他在1957年3月18日濟南黨員干部會上指出:“整風是用批評和自我批評解決黨內矛盾的一種方法,也是解決黨同人民之間的矛盾的一種方法。這次整風,就是整頓三風,整頓官僚主義、宗派主義和主觀主義。要經過整風,把我們黨艱苦奮斗的傳統好好發揚起來。”(《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284頁。)接著,他又在3月20日南京黨員干部會上指出:“最好一年有這麼一回,開這麼幾天的批評會。”(《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286頁。)在毛澤東看來,整風不是臨時抓一下,而“一定要把整風堅持到底”。這樣,才能“打掉官風,實事求是,同人民打成一片,盡可能地糾正一切工作上、作風上、制度上的缺點和錯誤”。(《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354頁。)

五是建立監督機制,重視人民來信。毛澤東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對群眾監督、黨內監督、輿論監督、民主黨派監督都提出了意見,作出了規定,建立了制度。他認為人民來信是接受各方面監督的重要渠道,因此特別重視。早在1951年5月,毛澤東就指出:“必須重視人民的通信,要給人民來信以恰當的處理,滿足群眾的正當要求,要把這件事看成是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加強和人民聯系的一種方法,不要採取掉以輕心置之不理的官僚主義的態度。如果人民來信很多,本人處理困難,應設立適當人數的專門機關或專門的人,處理這些信件。”(《毛澤東文集》第6卷,第164頁。)毛澤東本人非常重視對群眾來信的處理。1963年12月13日,毛澤東讀到內刊《群眾反映》上登載的《上海有很多人迫切要求給予生活出路》,即批示給上海市委負責同志:“此事必須解決。一定要使他們設法就業。即使暫時不能就業,也要支出一筆救濟費把他們養起來,以待逐漸設法就業。”並寫信給劉少奇、鄧小平、彭真閱知,說“此是一件大事,值得注意”。(《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0冊,第438—439頁。)

六是樹立先進典型。樹立先進典型,運用好人好事進行群眾路線的教育,也是毛澤東注意運用的方法。他在1953年初為中央起草的《關於反對官僚主義、反對命令主義、反對違法亂紀的指示》中要求,在開展反對壞人壞事的廣泛斗爭達到一個適當階段的時候,就應將各地典型的好人好事加以調查分析和表揚,使全黨都向這些好的典型看齊,發揚正氣,壓倒邪氣。(參見《毛澤東思想年編(1921—1975)》,第744頁。)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抗美援朝戰爭中涌現了黃繼光、邱少雲、羅盛教等英雄,工農業戰線涌現了孟泰、王崇倫、郝建秀、李順達、陳永康、王進喜等模范,科技戰線涌現出錢學森、李四光、華羅庚等優秀專家,軍隊系統涌現了雷鋒、南京路上好八連等為人民服務的優秀個人或群體,干部隊伍中涌現出焦裕祿等典型,毛澤東或著文,或題詞,或賦詩,或發指示,要求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典型、學習典型的活動,激發了社會主義建設的熱情,推動了良好社會風尚的形成。

七是反對特殊化。毛澤東歷來反對干部特殊化,曾作出若干規定。毛澤東一直強調,各級干部都要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勤務員,同群眾同甘共苦。不許利用職權,使自己和自己的親屬享受特殊待遇。針對干部子女容易發生特殊化的問題,毛澤東指出:“干部子弟學校,第一步應劃一待遇,不得再分等級﹔第二步,廢除這種貴族學校,與人民子弟合一。”(《毛澤東文集》第6卷,第232頁。)20世紀60年代中央開會,會上喝茶,個人要付茶錢,在茶杯下押兩角錢,成為與會者的一種習慣。

應該看到,群眾路線是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証唯物主義基礎之上的。群眾路線的貫徹實施必須確立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必須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辯証法。群眾路線同實事求是、調查研究、民主作風、民主集中制密切相關。密切聯系群眾的作風同理論聯系實際的作風、同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作風密切相聯。在貫徹落實群眾路線方面,毛澤東為我們作出了示范和榜樣。在全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之際,重溫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關於群眾路線的理論與實踐,具有顯而易見的重要意義。

〔作者程中原,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