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執政初期工作重心轉移若干問題論析【3】

作者:劉海飛    發布時間:2014-05-12    來源:北京黨史
分享到 :

三、工作重心轉移的重要目的——實現由落后的農業國向先進工業國的轉變

黨的工作重心由農村轉移到城市是黨由一個局部執政的黨向在全國執政的黨轉變過程中必然的選擇和要求。但是,在當時看來,工作重心的轉移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那就是實現由落后的農業國向先進的工業國的轉變。

近代中國之所以受到西方列強的欺凌,根本原因就是發展工業太晚,在現代化建設上長期沒有得到進展。落后就意味著挨打。從鴉片戰爭開始的近代以來,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認識到了這一點,他們在苦思冥想,怎麼才能改變這種狀況,思考的結果就是,中國必須走一條復興的工業化道路。從洋務運動開始,清朝統治者開始創辦自己的工業,實施工業強國之夢。到北洋軍閥及辛亥革命之后的中華民國,都是如此。中共在取得政權之后,也是要堅定地把實施工業化這根接力棒承接下去,領導全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這一歷史任務。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蘇聯,在一個比較短的時間內實現了從一個落后的小農生產國家向工業大國的轉變,為我們樹立了榜樣也堅定了信心。

中國共產黨是代表工人階級的政黨,從邏輯發展上說,實施工業化是執政后必然的歷史任務。但是在黨創建的時期,更多的是面向國內復雜的斗爭局面,是將更多的精力投向革命,或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入侵,還沒有時間來思考由農業國向工業國轉移的問題。而在自身實力不斷壯大、局勢逐漸趨向穩定之后,中國共產黨人開始闡述自己的工業化理想。

1943年10月,毛澤東提出,我們的目的是要把中國變成工業國家。1944年5月底,毛澤東為陝甘寧邊區工人代表會議舉行的招待會上指出,中國落后的原因主要的是沒有新式工業,要打敗帝國主義和使民族獨立有鞏固的保障,我們共產黨必須是要努力於中國的工業化。從查閱的歷史文獻來看,在不斷的歷史進程中,毛澤東闡述了他的實現從農業國向工業國轉換的理想。1945年,毛澤東《論聯合政府》中最早提出了由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說法。毛澤東在談到土地問題時指出:“耕者有其田”,是把土地從封建剝削者手裡轉移到農民手裡,把封建地主的私有財產變為農民的私有財產,使農民從封建的土地關系中獲得解放,從而造成將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的可能性。[24]接下來,毛澤東在談到工業問題時,他特別指出:“在新民主主義的政治條件獲得之后,中國人民及其政府必須採取切實的步驟,在若干年內逐步地建立重工業和輕工業,使中國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25]

其后,毛澤東又分別在1947年陝北米脂縣楊家溝召集的會議上的報告《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1948年4月《在晉綏干部會議上的講話》、1949年新年獻詞《將革命進行到底》、紀念中國共產黨28周年講話《論人民民主專政》等文章中分別闡述了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先進的工業國的願望和設想。

而真正把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作為一種口號或者歷史任務明確提出,則是在七屆二中全會上。在這次會議上,毛澤東明確提出:“在革命勝利以后,迅速地恢復和發展生產,對付國外的帝國主義,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把中國建設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26]與此同時,毛澤東還對如何轉變進行了思考。

對於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的問題,毛澤東首先論述了前提,他指出:“中國的工業和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就全國范圍來說,在抗日戰爭以前,大約是現代性的工業佔百分之十左右,農業和手工業佔百分之九十左右。這是帝國主義制度和封建制度壓迫中國的結果,這是舊中國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性質在經濟上的表現,這也是在中國革命的時期內和在革命勝利以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一切問題的基本出發點。”“中國已經有約百分之十左右的現代性的工業經濟,這是進步的,這是和古代不同的。”[27]在毛澤東看來,這些現代性的工業經濟就是實現轉變的基礎。報告中,毛澤東接著指出:“從中國境內肅清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和國民黨的統治(這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二者的集中表現),還沒有解決建立獨立的完整的工業體系問題,隻有待經濟上獲得了廣大的發展,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了先進的工業國,才算最后地解決了這個問題。”[28]在這裡,他為大家展示了一個光明的前景,即要在中國建立一個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同時,這也是一個是否已成為工業國的檢驗標准。

對於如何實現這種轉變,在毛澤東看來,是要經過一個新民主主義社會的階段。

在毛澤東的認識中,新中國成立后,要實現兩個轉變:一個是由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變,一個是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對於這兩個轉變,毛澤東始終是相提並論。可以看出,工業國是與社會主義相對應的概念,即社會主義必然是一個工業非常發達的社會。那麼,當時中國是一個農業國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怎樣在這樣一個落后的農業國度實現向社會主義的轉變呢?毛澤東認為:“要達到社會主義,實現社會主義的工業和農業,必須經過新民主主義經濟一個時期的發展,在新民主主義社會中大量的發展公私近代化工業。”[29]由此可見,在毛澤東的最初預展來說[30],新民主主義階段就是一個由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的階段。在這個轉變過程中,需要調動各個方面的積極因素。

七屆二中全會的報告中,毛澤東集中闡述了他的新民主主義的思想,為我們如何從農業國變為工業國繪制了一幅清晰的藍圖,為實現由落后的農業國向先進工業國的轉變指明了方向。

[1]一般認為,從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到現在,我黨的工作重心曾發生過四次大的轉移,它們分別是指大革命失敗后從城市到農村﹔七屆二中全會開始從農村到城市﹔1957年反右派開始從經濟建設到階級斗爭﹔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從階級斗爭到經濟建設。這其中既有成功的經驗又有失敗的教訓。

[2]學界涉及到這方面的主要期刊文章有鄢鬆玻:《論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的兩次工作重心轉移的意義、歷史經驗與啟示》,《黨史文苑》2006年第12期﹔周銳京:《試論1944年4月至1949年3月中共工作重心的逐步轉移》,《黨史研究與教學》1992年第1期﹔王金艷:《論毛澤東在黨的工作重心從鄉村向城市轉移問題上的貢獻》,《中共青島市委黨校青島行政學院學報》2012年第3期﹔王毓鐘:《毛澤東和黨的工作重心由農村向城市的轉變》,《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6期。這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闡述工作重心轉移的漸進過程及毛澤東在其中的貢獻。

[3][5][9][22]《鄧子恢傳》編輯委員會編:《鄧子恢傳》,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83、384、384、386-387頁。

[4][16][20][21]《黃克誠回憶錄》,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第215、221、220、220頁。

[6][8][10][1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重慶市委員會:《鄧小平西南工作文集》,重慶出版社2006年版,第27、28、28、27頁。

[7][12][13][14][17][26][27][28]《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27-1428、1428、1428、1427、1437、1430、1433頁。

[11][18][31]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和歷史事件的回顧》,中共黨史出版社2008年版,第11、20、26-27頁。

[15][19]新華社:《到農村去,到農民群眾中去!》(長江日報七月九日社論),人民日報1949年7月18日第2版。

[23]參見新華社:《到農村去,到農民群眾中去!》(長江日報七月九日社論),人民日報1949年7月18日第2版﹔《關中新區工作的檢討和當前任務 習仲勛同志在關中新區地書聯席會上的總結報告》,《人民日報》1949年8月30日第2版。

[24][25]《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4、1081頁。

[29]轉引自韓翠萍:《毛澤東關於中國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的思想》,《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4年第4期。

[30]新中國成立后,由於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特別是出於優先發展重工業化的考慮,實際上,並沒有像當初毛澤東預想的要搞一個比較長時間的新民主主義社會,實現由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變,而是從1952年開始,就決定提前向社會主義進行過渡。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博士后)

來源:北京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