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初中共對外交戰略的調整

作者:王巧榮    發布時間:2014-05-12    來源:北京黨史
分享到 :

上世紀80年代初,中共對中國外交戰略進行了調整,首次明確提出堅持獨立自主外交戰略,這一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戰略調整,對開創新時期中國外交的新局面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這一問題也是當代中國外交史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學界在研究中國外交戰略發展史、鄧小平外交戰略思想時對於這一問題給予了一定程度的關注。但目前學界對於這一問題的研究還缺乏系統性。主要表現在:一是對本次中國外交戰略調整的歷史過程的研究尚欠系統﹔二是對本次戰略調整的歷史意義認識還有待於深入。本文在借鑒學界已有的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針對當前該領域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文獻解讀的方法對本次中國外交戰略調整的歷史過程作一系統的梳理,並認為這次中國外交戰略調整是中國外交戰略發展史上的一次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調整。

一、中共對外交戰略調整的歷史過程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各項工作的展開,中國領導人開始醞釀調整外交戰略。中共十二大正式對中國上世紀70年代堅持的“一條線”外交戰略作了調整,確定新時期中國外交戰略是獨立自主外交,這一戰略的基本內容是中國不同任何大國結盟﹔在獨立自主、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世界一切國家包括結盟國家和不結盟國家建立和發展各方面的關系。

(一)中國領導人關於調整外交戰略的思考。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隨著國家工作重心的轉移,中國領導人開始醞釀調整外交戰略。1981年1月,鄧小平關於發展中美關系的談話表明了中國領導人著手考慮調整對美國政策。針對美國一些人認為:中國太落后,不值得美國重視﹔中國有求於美國,而美國無求於中國﹔如果美國政府對蘇聯採取強硬政策,像台灣這樣的問題,中國可以吞下去。鄧小平指出,中國人向來是根據自己的見解行事的。中國建設一定要堅持自力更生為主的原則﹔過去在非常困難的條件下,我們都能夠生存,即使現在世界發生大的動亂和各種難測的變化,中國自己也能夠活下去﹔以為中國有求於人的判斷,會產生錯誤的決策。中國出於對蘇聯的戰略會把台灣問題吞下去,這不可能。[1]由於美國是當時國際社會兩極格局中的一極,中美關系對中國對外戰略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因而,對美政策的調整就預示著中國對外戰略的調整。隨后,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上對中國的外交工作必須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做了比較明確的闡述。會議指出,盡管我國經濟文化還比較落后,我們對待世界上任何大國、強國和富國,都必須堅持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決不允許有任何奴顏婢膝、卑躬屈節的表現。[2]之后,中國領導人分析國際形勢時,不再強調蘇聯的擴張,而是恢復了對兩霸爭奪世界霸權的抨擊。並認為當今世界緊張動蕩的根源是兩個超級大國的爭奪。從反對霸權主義的立場出發,中國領導人進一步闡明,中國不會依附於任何一個大國。8月20日,中國外長黃華與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會談中強調了中國的外交方針,他說:我們外交政策的基本點是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不管這種霸權主義來自何方,中國不會依附任何一個超級大國,中國不會打“美國牌”去對付蘇聯,不會打“蘇聯牌”去對付美國,也決不允許任何人玩“中國牌”。[3]由此可見,經過兩年多的醞釀,到十二大召開前夕,中國領導人關於外交戰略調整的考慮已經比較成熟。

(二)中共十二大對外交戰略作出正式調整。中共十二大確立的外交戰略的基本方針是堅定地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正如鄧小平在中共十二大的開幕詞中所講:中國的事情要按照中國的情況來辦。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的立足點。中國人民珍惜同其他國家和人民的友誼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經過長期奮斗而得來的獨立自主權利。任何外國不要指望中國做他們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國會吞下損害我國利益的苦果。[4]同時,中共十二報告中首次以“堅持獨立自主的對外政策”為次標題,對新時期中國的外交政策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謀劃,並強調中國決不依附於任何大國或者國家集團,決不屈服於任何大國的壓力。[5]中共把維護國家獨立自主處理對內、對外事務的主權權益作為新時期中國外交戰略根本的出發點。

獨立自主原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外交始終堅持的一項基本原則。早在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共領導人毛澤東就指出:中國的事情必須由中國人民自己作主張,自己來處理,不容許任何帝國主義國家再有一絲一毫的干涉。[6]1949年9月,具有新中國臨時憲法作用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共同綱領》也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政策的原則,是保障本國獨立、自由和領土主權的完整。[7]這些規定確立了新中國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框架。在新中國前30多年中國外交的實踐中,無論是採取“一邊倒”還是“一條線”的戰略,都始終沒有放棄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立場。

中共十二大再次強調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並把它作為新時期中國外交戰略的出發點,一方面是對中國長期以來始終堅持的獨立自主原則的堅持與發展。如鄧小平關於獨立自主外交戰略的論述中,把維護國家主權權益作為新的外交戰略的首要任務,這與新中國成立以來所堅持的獨立自主的原則是一脈相承的。另一方面,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也為之注入了新的內容。主要體現就是不同任何大國結盟。之前中國採取的“一邊倒”、“一條線”戰略,雖然是中共領導人依據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勢及中國國家利益作出的戰略選擇,但是因為這兩個戰略的基本理念仍是結盟外交,蘇聯作為盟國,美國作為准結盟國在當時都或多或少對中國獨立自主的外交產生了負面影響。

(三)新時期中國外交戰略內容的豐富和完善。新的外交戰略在中共十二大正式確立之后,隨著國際國內形勢及中國外交實踐的不斷發展,這一戰略的內容也不斷得到豐富和完善。1984年5月,鄧小平會見巴西總統若昂•菲格雷多,對中國的新外交戰略作了進一步解釋,他指出:中國的對外政策是獨立自主,是真正的不結盟。[8]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最具強大生命力的就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9]1986年3月,趙紫陽在全國人大六屆四次會議的報告中,對中國外交政策的主要內容和基本原則進行了較為系統的歸納,報告提出:中國決不依附於任何一個超級大國,也決不同它們任何一方結盟或建立戰略關系,並說,中國在任何時候和任何情況下都堅持獨立自主,對一切國際問題都根據其本身的是非曲直決定自己的態度和對策。中國判斷是非的標准,就是看它是否有利於維護世界和平、發展各國友好合作和促進世界經濟繁榮。[10]至此,十二大確立的新的外交戰略,通常稱為“獨立自主外交戰略”的內容日臻完善。主要是:1.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國。2.在國際事務中,中國是根據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和中國人民及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來決定自己的立場。3.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世界一切國家包括結盟國家和不結盟國家建立和發展各方面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