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中的在華日人反戰同盟

作者:小林青    發布時間:2015-02-25   
分享到 :

○小林青原是二戰侵華日軍士兵,被八路軍俘虜后,思想轉變后成為在華日人反戰同盟膠東支部負責人。

○八路軍總司令部的命令和毛澤東同志的論述中都強調了對日俘不加侮辱,尊重人格。

○覺醒聯盟是在在敵后抗日根據地成立最早的日人反戰團體。

○數年來,在戰場上進行反戰工作而犧牲的日本同志,有姓有名就有25人。

○反戰同盟雖然在數量上比八路軍、新四軍少得多,但是在瓦解日軍、戰勝日軍上卻是一支必不可少的重要力量。

 

在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政策和俘虜政策的影響和教育下,我們許多被俘的日本士兵通過學習和教育,不僅知道了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進行的戰爭是不正義的侵略戰爭,而且明白了為要永遠消滅這樣的戰爭,為要使中日兩國人民從日本法西斯的蹂躪下解放出來,為要使中日兩國人民永遠友好下去,就非踏著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道路前進不可。

在抗戰初期,八路軍總司令部以朱德、彭德懷的名義發布了優待俘虜六項命令:一、不殺敵軍俘虜,優待俘虜。二、不取俘虜財物,唯軍用品應沒收之。三、醫治敵軍傷兵。四、在可能條件下,將俘虜放回,並給路費。五、願在我部隊服務者,給予適當工作。六、不干涉俘虜的宗教信仰。這六項命令提出了抗日戰爭時期黨的俘虜政策的基本精神。

毛澤東同志在《和英國記者貝特蘭的談話》中指出:“我們仍然把俘虜的日本士兵和某些被迫作戰的下級干部給以寬大待遇,不加侮辱,不施責罵,向他們說明兩國人民利益的一致,釋放他們回去,有些不願意回去的,可在八路軍服務,將來抗日戰場上如果出現國際縱隊他們即可加入這個軍隊,手執武器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一九三八年毛澤東同志在《論持久戰》中又指出:“對於日本士兵,不是侮辱其自尊心,而是了解和順導他們的這種自尊心,從寬待俘虜的方法,引導他們了解日本統治者之反人民的侵略主義。”

日本民族由於受歷史傳統所形成的狂妄的民族自尊心和武士道精神的影響,日軍士兵大都驕傲蠻橫,剛愎不遜,愛面子。而八路軍總司令部的命令和毛澤東同志的論述中都強調了對日俘不加侮辱,尊重人格,這正確的對日俘虜的政策,發揮了巨大威力,爭取了日軍一部分士兵,喚起他們的覺醒。

一九四〇年四月六日,中央書記處發出的《中央關於瓦解敵軍工作的指示》指出:“凡俘虜願意回去者除給以教育招待令其回隊外,應注意選擇少數進步分子給以較長期的訓練。”

在這個文件中,強調了爭取俘虜為我軍服務的問題,這是黨的統一戰線政策的又一重大發展和完善。它對於盡一切可能爭取一切可爭取的力量,壯大革命統一戰線,孤立、瓦解敵軍,削弱敵軍戰斗力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戰勝敵人,一要靠強有力的武力打擊,大量消滅其有生力量。二要靠有效的瓦解敵軍的工作,削弱、摧毀其戰斗力和戰斗意志。所以八路軍不但在政治上、生活上優待俘虜,更重要的是從情感上感化俘虜,消除敵對情緒。日軍士兵往往把生命與人格看得同等重要,甚至被俘后寧願速死,也不願人格上受到侮辱。當時,在艱苦的戰爭環境中,各種物資非常困難,但對於被俘的日本士兵的供給仍大大優於八路軍一般士兵。同時在政治上,不僅尊重他們的人格,尊重信仰。而且把他們當作階級弟兄對待,給他們學習、娛樂等各種自由,甚至還給已經覺醒的日軍士兵選舉權和被選舉權。這種優待從感情上溶化了日本士兵的敵對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