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甘寧邊區的政權建設【3】
三、精兵簡政
精兵簡政是邊區第二屆參議會通過的一個重要議案。毛澤東看了這個提案后批示:“這個辦法很好。恰恰是我們的機關主義、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的對症藥。”1942年9月,毛澤東為《解放日報》寫的社論中指出,精兵簡政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政策。”同年12月,毛澤東在西北局高級干部會議上,又進一步指出:“這一次精兵簡政,必須是嚴格的,徹底的,普遍的,而不是敷衍的,不痛不痒的,局部的。在這次精簡中,必須達到精簡、統一、效能、節約和反官僚主義五項目的。”
邊區政府從1941年二屆參議會閉會后先后進行了三次精簡。第一次精簡從1941年12月開始,到1942年結束。這次精簡,側重於減少機構和縮減人員。精簡結果,裁、減、並機構百余處,縮減人員1598名,佔邊區政府原有人數的24%。第二次精簡從1942年7月開始,9月結束,這次精簡,主要是建立邊區政府的工作制度,實行合署辦公,政務與事務適當分工,加強下級,提高縣政府的職能等。這兩次精簡,雖然有相當大的成績,但尚未達到精兵簡政的全部目的。
1942年12月13日,邊區政府委員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了邊區政府秘書長李維漢主持起草的《陝甘寧邊區簡政實施綱要》,並於1943年3月明令公布,開始了邊區政府的第三次簡政。
這次精簡工作經過一年的努力,基本上實現了簡政實施綱要上規定的目標、任務和要求。
首先,邊區各級政府都做到了生產第一,生產中又以農業生產第一。從1943年起開展的大生產運動,黨政軍民學,大家齊動手,取得了眾所周知的豐碩成果。1943年糧食總產量184萬石,比1942年增加16萬石,棉花和日用工業品也有較大的增長,實現了自給和半自給。
第二,政府機構作了調整,人員作了精簡。邊區政府各廳處的內部機構裁減了1/4。邊區政府本部原有552人,整編為416人,各廳、處的附屬機關原有1140人,整編為911人。各分區專員公署,原有101人,因為增設延屬、三邊兩個分區,總人數增加到148人,但原有專員公署的人數減少了。各縣原有1188人,整編為791人。邊區共有213個區公署,原有1250人,整編為955人。區以上各級政府機關精簡總人數為762人,佔原有人數的23.5%。邊區共有1270個鄉,每個鄉都增設了文書一人,調派1000多名青年知識分子參加鄉政府工作,既加強了鄉政權,又鍛煉了青年知識分子。他們中的大多數后來成了各條戰線的領導骨干。一部分干部由上往下移,如延安縣的10名縣級干部調區工作﹔20名區級干部調鄉工作。初步實現了精簡上層,充實下層的方針。
第三,加強了統一性。基本上實現了政策、法令、命令和指示的統一執行,干部的統一管理,“政出多門”的現象、本位主義的現象大為減少。
第四,提高了工作效能。許多單位過去由幾個人做的工作,整編以后一個人就承擔了。
第五,節約也取得了成績。由於機關、部隊人員減少,1944年節約糧食15000石。民力的節約尤為顯著。如延安縣1942年動員民力60000多個,1943年隻動員了28000多個,減少一半多﹔綏德1942年動員民力97000多個,1943年少動員了900個。
第六,反對官僚主義的斗爭有了進展,許多領導干部深入群眾,深入基層,深入實際,調查研究,了解民情,改進了領導作風,改善了干群關系、軍民關系、軍政關系。
在這次“精兵簡政”中,我曾擔任簡政委員會主任,做了一些具體工作。我深切地體會到:“精兵簡政”是改善和加強政權工作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措施,是一項經常要做的工作。正如毛澤東所說的,“是改造我們的機關主義、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的對症藥”。過去需要,現在更需要。我們的歷次精簡中,有一個大缺點,就是不能推廣經驗,成績不能鞏固,特別是在形勢發展、情況好起來的時候,故病重犯,又走回頭路。“廟”也多了,“神”也多了,機關主義、官僚主義、扯皮踢球、政出多門等現象也多了,給革命和建設帶來很大的禍害。這是一個值得記取的教訓。回想當年在延安工作和學習的同志,吃的是小米,少肉少菜﹔穿的是粗布衣服,單衣一年一套,棉衣三年一套﹔住的是自己打的土窯洞,隻有一床、一桌、一凳﹔出門下鄉靠兩條腿,餐風宿露,艱苦備嘗﹔工作之余,還要自己動手種地、種菜、紡線,還有一定的上繳任務。然而大家充滿革命的樂觀主義,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不顧個人身家性命、榮辱利害和安危得失。這是什麼精神?這就是延安精神,共產主義精神。在我們的政權建設中,沒有這樣一大批不謀私利、一心為公、一心為人民的人,是不能成功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