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甘寧邊區的政權建設

作者:劉景范    發布時間:2015-03-25    來源:中國共產黨歷史網
分享到 :

○劉景范在抗日戰爭期間,曾先后擔任陝甘寧邊區參議會副秘書長,邊區政府委員,陝甘寧邊區建設廳長,民政廳長等職。

○陝甘寧邊區參議會是邊區的最高權力機關,它同國民黨召開的國民參政會和各省參議會,是有根本區別的。

○在一些干部、黨員中間,思想也不通,有的認為“三三制”是“三分天下”,擔心實行“三三制”會削弱共產黨的領導。

○考慮到選舉產生的邊區參議員,幾乎是“清一色”的共產黨員和工農進步分子,邊區政府特聘了12名民主人士為邊區參議員。

○農民參議員劉德富說,“我們這些農民還能批評政府的干部,而且都虛心接受,真是開天辟地沒有見過的事。”

○毛澤東看了精兵簡政的提案后批示:“這個辦法很好。恰恰是我們的機關主義、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的對症藥。”

 

 

一、陝甘寧邊區政府的成立

  1935年10月19日,黨中央和中央紅軍到達陝甘邊蘇區吳起鎮。11月中旬,黨中央決定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將陝甘邊和陝北蘇區,連同新發展的蘇區,劃分為陝甘省、陝北省和關中、神府兩個特區,統一於西北辦事處領導之下。西北辦事處設主席團,博古為主席,下設土地部、教育部、財政部、國民經濟部、糧食部、勞動部、司法內政部和工農檢察局。1936年1月,又增設外交部。西北辦事處是當時蘇區的最高政權機構,同時也是臨時中央政府的辦事機構。它是黨中央直接領導下的工農民主政府。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黨中央為了促進國共兩黨合作抗日,於1937年2月10日致電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提出五項要求和四項保証,經過多次談判,達成原則協議后,西北辦事處即著手准備“更名”、“改制”工作。所謂“更名”就是將西北辦事處改為陝甘寧邊區政府,作為國民政府的一個直屬行政組織,但又保留相對的獨立性。所謂“改制”,就是將工農民主制(即蘇維埃制度)改為普選的民主制(即不分階級的民主制),實行一種有利於發展和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因此,“更名”、“改制”實質上是我黨在策略路線上的一個重大轉變。1937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決定由林伯渠負責主持西北辦事處的工作,開始籌建陝甘寧邊區政府。同年3月,宣布陝甘寧蘇區改為陝甘寧特區。5月,正式公布了《陝甘寧邊區選舉條例》和《陝甘寧邊區議會及行政組織綱要》。從7月開始,邊區進行了鄉、區、縣三級選舉,建立了鄉、區、縣各級政府。這次選舉,實行了“不分階級黨派”的普遍選舉。由於舉行選舉的區域是原蘇維埃區,因此在當選的議員中,工農基本群眾佔95%以上。據固臨、延長、安定、曲子四個縣的統計,在縣議員中,地主、富農、商人(邊區沒有工業資本家)佔4%,在區、鄉議員中,佔5%。1937年9月6日,陝甘寧邊區政府正式成立。黨中央決定由林伯渠、張國燾、博古、董必武、徐特立、謝覺哉、郭洪濤、馬明方、高崗9人為邊區政府主席團委員,林伯渠為主席,張國燾為副主席。12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決定邊區政府領導成員為:林伯渠(主席)、張國燾(副主席)、習仲勛、徐特立、劉景范、馬明方、高崗。邊區政府下設:

  秘書長 伍修權﹔

  財政廳 林伯渠兼廳長(1938年5月由曹菊如代理廳長,同年9月任命曹為廳長)﹔

  民政廳 廳長馬明方﹔

  教育廳 廳長徐特立,副廳長陳正人﹔

  建設廳 廳長劉景范(前任陝甘寧省委書記,1937年9月調邊區政府)﹔

  保安處 處長周興。

  邊區保安司令部也同時成立。保安司令部由邊區所屬的各地游擊隊和地方武裝改編而成,司令員高崗,副司令員周興。

  從1939年到1946年,邊區召開了三屆四次參議會,邊區的民主政治制度日臻完善。

  陝甘寧邊區的政權機構,是按邊區、縣、鄉三級設置的,另外設專員公署作為邊區政府的派出機關,設置公署作為縣政府的派出機關,鄉政府下有行政村和自然村。各級政權組織的基本組織原則是民主集中制。

  陝甘寧邊區參議會是邊區的最高權力機關,它同國民黨召開的國民參政會和各省參議會,是有根本區別的。國民黨召開的參政會和各省參議會只是一個咨詢機關,參政員和省參議員都是由國民黨選定的。邊區參議會是由邊區人民選舉產生的具有人民代表大會性質的權力機關,它有選舉或罷免邊區政府的正副主席、政府委員及高等法院院長,監督及彈劾邊區各級政府政務人員,創制及復決邊區的單行法規,批准關於民政、財政、糧食、經濟建設、文化教育、地方軍事等各項計劃,通過及審查邊區政府的預決算,決定征收、廢除或增減地方捐稅,發行地方公債,審議和決定議員的各項提案,以及其他應興應革事宜等職權。

  邊區參議會選舉議長、副議長主持全會工作,並選舉包括正副議長在內的常駐議員組成參議會常駐委員會。常駐會在參議會閉會期間,有權監督政府對參議會決議案的執行,聽取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詢問和建議,出席政府委員會以及召集臨時參議會等。

  邊區參議會選出的邊區政府主席、副主席和政府委員組成政府委員會,負責全邊區的政務,並向參議會負責和報告工作。邊區政府委員會在參議會閉會期間,是最高行政機關。

  邊區政府派出自己的代表機關——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按照邊區政府的命令和指示,指導和監督所轄各縣政務及邊區政府駐在分區的附屬機關。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設專員、副專員,下設若干行政科室。

  縣級政權是推行邊區各項任務的樞紐。縣參議會是縣的最高權力機關。縣參議員由全縣人民直接選舉產生。縣參議會的性質、職權與邊區參議會大體一致。縣參議會選舉縣長、副縣長和縣政府委員,組成縣政府委員會。它是縣參議會閉會期間決定政務的機關。縣政府下設秘書、民政、財政、建設、教育、糧食、保安等科室,以及司法處、保安大隊等機構。縣派出自己的代表機關——區公署,協助縣政府指導所屬各鄉的政權工作。區公署設區長一人,區助理員若干人和自衛軍營長,組成區公署,在區長的領導下進行工作。

  鄉政權是邊區的基層政權組織。鄉參議會為鄉政權的最高機關,鄉參議會休會期間,鄉政府委員會為鄉政權最高機關。在鄉一級實行議行合一的民主制度。鄉參議員(后改人民代表)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鄉參議會不設議長和常駐會,隻在開會時推選主席團三人(鄉長為當然主席團成員)主持會議。鄉參議會選舉鄉長、鄉政府委員組成鄉政府委員會,執行全鄉任務,並對上級政府和鄉參議會負責及報告工作。鄉政府下設人民仲裁、鋤奸保衛、衛生教育、婦女兒童、生產建設、優待救濟等組織和自衛軍連長,在鄉長的領導下進行工作。鄉政府除鄉長、文書為脫產或半脫產干部外,其他成員均不脫離生產。

  鄉政府下設行政村,設主任一人,轄若干個自然村﹔自然村設村長一人,均由村民直接選舉產生,均不脫產。

  以上,就是陝甘寧邊區的整套政權體系和政權組織。邊區的各項抗戰動員和建設工作,都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通過這套政權體系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