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和談的斗爭【4】
——記北平和談
四、爭取南京代表團的工作
南京代表團大多數人同我黨是熟悉的,他們當中有的人同情我黨(如章士釗),有的人長時間同我黨進行和平談判,並不贊成蔣介石的內戰政策(如張治中、邵力子),有的人屬於地方派系,在國民黨政府中並不得勢(如劉斐、黃紹竑),他們一般是有和平願望的。我黨既把他們作為談判的對手,同時又把他們作為爭取、教育的對象,並通過他們爭取李宗仁真正同蔣介石決裂,按照八條達成協議。因此他們來平后,我方除熱情接待外,還對他們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正式談判前,我方代表多次與他們個別談話,交換意見。特別是毛澤東,從四月八日起,分別邀請張治中、邵力子和章士釗、黃紹竑和劉斐、李蒸和盧郁文(南京代表團秘書長)談話,使他們思想有了轉變。見了毛澤東后,張治中很興奮。吃飯時,他談到了共產黨的朴素、誠懇、吃苦耐勞、自我批評和虛心學習種種美德。他感慨萬端地說:“國民黨的失敗是應該的,共產黨的成功並非偶然。”在這一期間裡,他們親眼看到了解放區的新氣象,人民當家作主的情形及我黨干部的優良傳統,很為感動。四月七日晚,我們為南京代表們安排了晚會,演出了秧歌劇。演出完后,張治中對我方人員說:“真好!站在代表的立場,我不能鼓掌。但站在領會一種新藝術的觀點,我始終是在笑著。我衷心地喜悅,這是我們民族的活力,一種青春的質素在裡面。”南京代表中有人還與三輪車夫、飯店茶館店員、大學生、中學生談話,深切地感到共產黨的領導是大有前途的。他們承認國民黨的錯誤和失敗,承認今后的國家工作應由共產黨來領導,同意了《國內和平協定》修正案,並表示願意說服李宗仁接受這一協定。在談判桌上,張治中坦然地表示:“國共兩黨的斗爭,到今天可以說告一結束了”,“我們應該把眼光放大些,把胸襟開擴些,重新合作”。
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也積極配合做南京代表的工作。和談開始前,毛澤東接見李濟深、沈鈞儒等多人,並將我方的具體方案、文件先與民主人士商量。會議開始后,也將情況向他們通報。李濟深、譚平山、王昆侖、陳此生、陳邵先、朱學范、許寶駒等也多次與南京代表談話。如四月二日,張治中等六人去見李濟深,李向他們說:“孫總理的三民主義與三大政策始終未能實現,而中國共產黨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資本主義都做到了。他們與孫總理的主張是一致的。我們做錯了,我們要承認。”張治中等就“中共是否允許其他黨派存在”等問題提出詢問,李一一作了解釋。這些談話,對南京代表團接受《國內和平協定》修正案,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李濟深還派私人代表朱蘊山、李民欣同劉仲容一起去南京,做李宗仁、白崇禧的工作。
人民解放軍渡江后,南京方面曾派飛機來接代表團返寧。我們考慮他們回去后的安全問題,挽留他們。周恩來曾於二十日夜打電話給張治中、邵力子,說他代表中共中央、代表毛主席和他本人請南京和談代表團同人全部留下﹔對已協議的《國內和平協定》,日后還會起作用﹔代表團各位,今后還會有貢獻,請他們考慮。周恩來還語重心長地對張治中說:“西安事變,我們對不起一個姓張的朋友,今天再不能對不起你了。”於是,在平的南京談判代表張治中、邵力子、章士釗、李蒸及其隨從人員開會討論后,一致同意留下。張治中在六月二十六日發表對時局的聲明說:“以我所見所聞的,覺得處處顯露出一種新的轉變,新的趨向,象征著我們國家民族的前途已顯出新的希望……我以國民黨黨員一分子的立場,隻有感到無限的慚疚﹔但是站在國民一分子的立場說,又覺得極大的欣慰。我們中國人,畢竟還有能力把國家危機挽轉過來,還可希望把國家搞好……我多年來內心所累積的苦悶,為之一掃而空。”黃紹竑因攜《國內和平協定》修正案赴寧,解放軍渡江后,他即輾轉到了香港。為了盡最后的努力爭取李宗仁、白崇禧,劉斐於六月抵達香港,並曾秘密去過廣州。八月十三日,黃、劉聯合在港國民黨軍政人員龍雲等四十四人共同發表《我們對於現階段中國革命的認識與主張》,堅決擁護中共的領導,同國民黨政府公開決裂。九月,張治中致電新疆的陶峙岳等,對促成新疆和平解放起到一定的作用。后來,南京代表團的全體代表,都應政協籌備會的邀請,參加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會后都參加了政府工作,對新中國的建設事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南京代表團轉向人民,意義是很大的,這在談判史上確屬少見,它充分反映了國民黨政府已喪盡人心,而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則是眾望所歸,也反映了黨的統一戰線的極大成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