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長征在貴州及其歷史地位與文化價值【3】

作者:歐陽淞    發布時間:2015-07-27    來源:中共黨史研究
分享到 :

三、紅軍長征在貴州的文化價值

毛澤東曾經說過:“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文化和歷史相伴而生、同源同流。長征不僅是黨和紅軍一次偉大的軍事行動,也是一次偉大的文化苦旅。黨和紅軍長征在貴州期間,不僅實現了中國革命的偉大轉折,也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財富。

(一)創造了燦爛的軍事文化

軍事文化是軍事物質成果和軍事精神成果的統一,是人們在軍事實踐中創造並發展的促進戰斗力生成的文化體系。紅軍長征在貴州期間,創造了燦爛的軍事精神成果和軍事物質成果。

以遵義會議為標志的系列重要會議首先解決了軍事路線問題,明確地回答了紅軍的戰略戰術方面的是非問題,重新確定中央紅軍新的機動靈活的作戰方針,取得了偉大的軍事精神成果。在遵義會議后的扎西會議上通過張聞天起草的《中共中央關於反對敵人五次“圍剿”的總結的決議》,系統地概述並肯定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軍事路線,明確指出:博古、李德“在軍事上的單純防御路線,是我們不能粉碎敵人五次‘圍剿’主要原因”。

遵義會議期間及以后,中央紅軍在毛澤東和周恩來等同志的正確指揮下,一反以前的被動局面,實行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又創造了燦爛的軍事物質成果。遵義會議根據變化了的情況,改變黎平會議先以黔北為中心、再去川南創建根據地的決議,決定紅軍渡過長江在成都之西南或西北地區建立根據地。會后,又根據敵情的變化,決定中央紅軍在川滇黔三省廣大地區創造新的根據地。最終根據全國的形勢和情況的變化決定北上。中央紅軍在毛澤東等人的正確指揮下,利用國民黨軍之間的矛盾,充分發揚紅軍運動戰的優長,聲東擊西,避實就虛,縱橫馳騁於川黔滇邊界地區,巧妙地穿插於國民黨軍重兵集團之間,勝利地粉碎了國民黨蔣介石圍殲紅軍於川黔滇地區的企圖,創造了燦爛的軍事物質文化。其中,四渡赤水之戰,是中央紅軍長征中最精彩的軍事行動,是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的光輝典范,是毛澤東軍事生涯中的“神來之筆”。

(二)基本形成了偉大的長征精神

長征不僅創造了可歌可泣的戰爭神話,而且譜寫了豪情萬丈的精神史詩,鑄就了偉大的長征精神。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60周年和70周年的大會上,江澤民、胡錦濤在講話中都對長征精神作過重要表述,概括起來,就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於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中央對長征精神的這五個方面的概括,不僅全面而精准,而且體現了黨史文化的基本內涵。其中,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是黨史文化的核心﹔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是黨史文化的靈魂﹔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是黨史文化的主題﹔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黨史文化的精髓﹔民族性、科學性、大眾性是黨史文化的特征﹔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是黨史文化的精華。黨史文化的這些基本要素,在紅軍長征精神中都有令人信服的展現。紅軍長征精神必將因此而納入偉大的中國精神之中,並將永載中華民族和中國共產黨的文化史冊。

貴州在紅軍長征中的歷史地位決定了它在長征精神形成過程中的重要地位。今天,加強對長征及遵義會議的研究,深刻理解遵義會議的精神成果,將有助於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和弘揚長征精神,樹立高度的價值觀自信,鼓起時代的精神風帆,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長征作出新的貢獻。

(三)留下了不朽的毛澤東詩詞

紅軍長征在貴州期間,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文學作品。其中最值得稱道和傳誦的,就是毛澤東的不朽詩詞。毛澤東不僅是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同時還是偉大的詩人,他把長征這一偉大的軍事行動熔鑄在筆底詩情中,用雄渾大氣的文字展現出紅軍長征和中國革命偉大轉折的輝煌畫卷。其中,有很多經典詩詞,都與紅軍長征在貴州的經歷有緊密聯系。

比如《十六字令三首》,以雄偉簡勁的筆觸,描繪了莽莽群山的奇特形象。第一首寫山的巍峨與險峻,第二首寫山的壯麗與雄渾,第三首寫山的銳氣和堅強。每一首各有獨特的意境,合起來又構成了一幅完整的雄偉的畫面,展現紅軍不畏困難、堅強不息的雄壯氣勢,同時抒發了毛澤東宏大的胸襟和抱負。貴州遍地是山,《十六字令三首》雖然沒有直接提到貴州,但無疑內在地有很多貴州的影子。

又如《憶秦娥•婁山關》,上闋主要描寫了拂曉時紅軍進軍婁山關時艱難、緊迫、蒼涼的情景。下闋筆鋒一轉,寫傍晚時分紅軍勝利跨越婁山關的雄偉豪邁的氣概和悲壯感慨的情懷。上、下闋色彩對比強烈,是毛澤東長征途中直接描寫貴州的一首偉大詞作。其中,“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已成為鼓舞廣大干部群眾鍥而不舍、頑強不屈、百折不撓的名言警句。

再如《七律•長征》,飽含中國共產黨人的豪情壯志,熱情洋溢地贊頌了中國工農紅軍英勇無畏、樂觀豪邁、百折不撓的英雄氣概和堅毅精神,是長征精神的文學表達。全詩濃縮了長征路上的種種艱險,詩中提到的“烏蒙”,就是貴州畢節等地,“金沙水拍”“大渡橋橫”也同遵義會議密不可分,可以說,沒有紅軍長征在貴州的轉折,就不可能有整個長征的勝利,也就不可能有《七律•長征》以及《清平樂•六盤山》《六言詩•給彭德懷同志》這些與長征有關的傳世名作。

黨史文化是與時俱進的。加強黨史文化研究和黨史文化建設,既是一項創新性很強的工作,更是一項周期長、需要持續努力才能見成效的工作。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今天,貴州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正昂首闊步行進在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這無疑是一次新的長征,必將面臨許多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困難和考驗,但我們的前景是無限光明的!我們一定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把歷史當成最好的營養劑,大力弘揚紅軍長征的光榮傳統、優良作風和偉大精神,鑄牢全體人民的堅定信念,振奮全民族的精氣神,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作者為中央黨史研究室原主任、中國中共黨史學會會長、中國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會長 北京100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