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七大的地緣戰略:背景、生成及分析【4】

作者:王志剛    發布時間:2015-09-02    來源:中共黨史研究
分享到 :

四、結論:對於中共七大地緣戰略的評價

縱觀中共七大地緣戰略的形成背景、過程、內容及總體格局中的各種相關制約因素,並結合抗戰后期及戰后中國革命的歷程,可以看到,中共七大的地緣戰略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具有鮮明的自主性。

抗日戰爭時期,中共領導集體逐漸走向成熟,並實現了對中國革命獨立自主的領導。在這種大背景下,中共七大的地緣戰略決策和執行環節都體現出鮮明的自主性。在革命目標和任務上,中共一再號召全黨要有志向,准備勝利,要團結起來,不怕困難和曲折,為中國人民的解放而奮斗到底。在處理外部關系上,中共更是強調要把中國人民和中國革命的利益置於優先地位,絕不因為尋求外來支持和援助而在原則問題上做出妥協和退讓。無論是在對待具有共同意識形態基礎的蘇聯時,還是在對待擁有獨一無二強大實力的全球性強國美國時,中共都表現出強烈的獨立自主意識和傾向。而正是這種鮮明的自主性,使得中共在制定和推行戰略時能夠保持穩定性和連續性,從而有效提升了戰略成功的可能性。

第二,具有杰出的前瞻性。

對一個政治行為體而言,地緣戰略的制定過程,也是一個對具有全局性和長期性的地緣戰略問題作出系統性解決方案的過程。而最終的解決方案是否合理,一個重要的衡量標尺就是在戰略問題的把握上是否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抗戰臨近結束時,由於國際、國內各種政治力量的分化組合,中共所處的戰略環境空前復雜,可能出現的問題和變局也非常多。在這種情況下,中共的地緣戰略顯示了杰出的前瞻性。這種前瞻性不僅表現在對國際、國內總體格局的走向具有准確的認識,而且表現在對各種政治力量可能的動向具有一定的預判和把握能力,從而避免了在重大問題上措手不及或無從應對。即使是出現抗戰末期日軍迅速失敗,淪陷區內美、蔣、日、汪合流的突變形勢,以及美、蘇聯合干預中國革命的不利局面,對於中共來說,這些仍然屬於七大戰略規劃中的最壞預計,因而也就能迅速作出戰略調整和合理應對,並最終度過危機。而從歷史的長時段來看,中共七大戰略對國共力量對比、中國革命前景等方面的預判相當准確,充分體現了中共的戰略眼光。

第三,具有相當的靈活性。

衡量一個戰略方案是否具有可操作性,主要是看其關於執行環節的內容是否具有靈活性,包括實施戰略的手段及途徑、階段與步驟等。從這個方面衡量,中共七大的地緣戰略具有相當的靈活性。以如何處理國共關系為例,中共既考慮了通過政治談判和黨派合作,建立聯合政府的政治解決途徑,又考慮了開展武裝斗爭,並通過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聯合會最終成立人民政府的軍事解決途徑。而在聯合政府的問題上,中共又考慮了三種可能性:第一種是中共不交軍隊,但參加政府﹔第二種是“以蔣介石為首,形式是民主,承認解放區,實質仍是蔣介石的獨裁政府”﹔第三種是以中共為中心的政府。 (參見《毛澤東在七大的報告和講話集》,第102—103頁。)

正是由於在執行環節上具有相當的靈活性,中共七大的地緣戰略具有切實的可操作性,不僅成為指導抗戰末期、戰后初期,乃至整個解放戰爭時期中共各階段具體戰略方針和政策的基礎,而且表現出一種大戰略特有的宏觀駕馭能力和豐富內涵。

(本文作者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宣傳教育局副研究員北京100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