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英雄譜:忘身而戰【5】
戰史簡介
正面戰場抗戰
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后,侵華日軍在重點對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進行“治安戰”的同時,對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實行旨在削弱有生力量、鞏固佔領區的“短促突擊作戰”。
1939年3月17日,日軍第11軍以4個師團12萬人的兵力,發起進攻南昌的戰役,至5月9日結束。南昌失陷,第29軍軍長陳安寶以身殉國。5月,日軍第11軍以3個師團、1個騎兵旅團共10萬余人的兵力,實施了旨在打擊長江以北中國第5戰區部隊的隨棗戰役,至5月24日雙方恢復戰前態勢。9月,日軍第11軍以10萬余人的兵力,發動了第一次長沙戰役,旨在打擊湘北和贛北地區的中國第9戰區部隊。
1939年底至1940年初,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發動的冬季攻勢和對南寧昆侖關的反攻,給日軍以較大打擊。1940年5月,日軍第11軍以20余萬人的兵力實施棗宜戰役,打擊中國第5戰區主力並佔領宜昌。激戰中,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在宜城東北地區遭到日軍圍攻,於5月16日在南瓜店壯烈殉國。
1941年3月15日至4月2日,中國軍隊取得上高大捷,斃傷日軍1.5萬余人。5月,日軍華北方面軍以10余萬人進攻中條山地區。駐守中條山地區的中國第1戰區部隊近18萬人,由於執行“反共”“限共”政策,對日軍疏於防守,迅速被日軍分割、包圍和“梳篦掃蕩”。至5月28日戰役結束時,中國第1戰區部隊傷亡、被俘7.7萬余人。9月28日,日軍發動了第二次長沙戰役,中國第6戰區以約15個師的優勢兵力向宜昌發動猛攻,殲滅日軍近7000人,宜昌作戰是1941年正面戰場唯一主動發起的進攻戰役。1941年12月23日至1942年1月15日,中國軍隊取得第三次長沙戰役的勝利,引起國際社會的強烈反響。
1942年,日軍發動了浙贛戰役,這次作戰讓日軍傷亡1.7萬余人。1943年,日軍對中國正面戰場發動了鄂西、常德等較大規模的進攻戰役,但遭到中國軍隊的有力抗擊。常德戰役,中國軍隊共斃傷日軍2萬余人。
1944年,日軍發動了以打通大陸交通線為目的的豫湘桂作戰,國民黨軍以慘敗而告終,損失近60萬人,丟失大小城市146座、空軍基地7個、飛機場36個,喪失國土20多萬平方公裡,使6000萬同胞陷於日軍的鐵蹄之下。
豫湘桂作戰結束后,侵華日軍於1945年3月至4月接連向豫西、鄂北和湘西地區發動進攻,國民黨廣大愛國官兵進行了英勇抗戰。他們在豫西、鄂北地區抗擊日軍的進攻,殲滅日軍1.5萬余人,在湘西地區,與來犯日軍展開激戰,斃傷日軍2.4萬余人,並乘侵佔廣西的日軍收縮撤退之機尾追而進,至8月中旬將桂柳地區全部收復。8月15日,日本天皇以廣播《終戰詔書》的形式,向公眾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正面戰場的對日作戰行動也宣告結束。
(彭玉龍)
原載:(《解放軍報》2015年08月28日 09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