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探尋記憶之真到逼近歷史之真【2】
——口述歷史視域中的真實性
口述歷史的四層真實與三重帷幕
口述歷史視域中的“真實”,可以分為四個層面:歷史之真(客觀的歷史真實)、記憶之真(歷史記憶中的真實)、敘述之真(口述音像的真實)、口述文本之真(根據口述音像整理的口述文本的真實)。從口述者親歷的歷史真實到口述文本呈現的歷史真實之間,即從歷史之真到口述文本之真中間,經歷了三重帷幕或者說三次篩選的過濾和阻隔。
第一重帷幕是從歷史之真到記憶之真,即從口述者親身經歷的歷史真實,到口述者將歷史事實存儲為歷史記憶的過程。歷史真實經過口述者的記憶存儲、保持與回憶諸環節的過濾與篩選,形成了歷史記憶。這中間因記憶的特殊機能而使歷史事實有所變形,並非全部的歷史真實都存儲為歷史記憶,大腦中存儲的歷史記憶之真也與歷史之真有較大的間隔和差距,歷史記憶的真實已經對客觀存在的歷史真實打了一些折扣。可以說,口述者的歷史記憶之真不再是全部的歷史真實,而是選擇后的部分歷史真實,是經過記憶本身過濾和阻隔后的部分歷史真實。
第二重帷幕是從記憶之真到敘述之真,即將存儲的歷史記憶通過回憶的方式呈現出來,表現為歷史敘述的過程。歷史記憶的呈現是以語言和文字為中介的,以語言表述出來的就是口述,以文字表述出來的就是文獻。語言和文字將存儲於大腦中的歷史記憶呈現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受語言的限制和阻隔后呈現出來的歷史記憶,既非記憶的全部,也非記憶的准確呈現。記憶在呈現中既有數量的減少,更有內容的失真和變形。在歷史記憶轉變為歷史敘述過程中,心理、生理及社會環境等多種因素影響著歷史記憶的呈現結果。
第三重帷幕是從敘述之真到口述文本之真,即從敘述文本到形成口述歷史文本的過程,是訪談者將音像文本轉換為口述文本的過程。口述歷史的雙重主體特性決定了訪談者與口述者必須共同參與口述歷史的工作。訪談者在整理過程中的主觀取舍,實際上是對口述者呈現出來的歷史記憶的檢驗、修訂、補充和取舍。經過訪談者這道工序的過濾與阻隔,口述者敘述的記憶中的歷史事實再次經過處理。
歷史之真經過歷史記憶、歷史敘述、口述文本整理三重帷幕的過濾和阻隔,在口述歷史文本中呈現出來的歷史真實相對比較有限。口述歷史所得到的歷史真實,是口述者記憶中的歷史真實,是部分歷史記憶的真實,是客觀歷史真實的一部分。因此,我們應該坦然承認口述歷史存在著某種失真及不可靠性。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