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探尋記憶之真到逼近歷史之真

——口述歷史視域中的真實性

原標題:口述歷史視域中的真實性
作者:左玉河    發布時間:2016-01-1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分享到 :

口述歷史旨在以訪談方式發掘、採集、整理與保存口述者的歷史記憶,呈現口述者親歷的歷史真實。歷史記憶是口述歷史的基礎,發掘歷史記憶是口述歷史的主要工作,但受口述者生理、心理及社會環境因素等影響,口述歷史的真實性經常遭到質疑。口述者以怎樣的方式呈現歷史真實?歷史記憶呈現為口述歷史要經過哪些中間環節?這些中間環節對歷史記憶及其呈現起了怎樣的過濾和阻隔作用?這些都是口述史學必須深入探究的關鍵問題。隻有對口述歷史視域中的真實性有深刻認識,才能不斷從探尋記憶之真到逼近歷史之真。

歷史記憶呈現方式制約口述歷史的真實

真實是歷史的靈魂,歷史研究的本質就是探尋客觀存在的歷史真實。口述歷史是以挖掘歷史記憶的方式追求客觀的歷史真實,其特點是以口述者的歷史記憶為憑據再現歷史真實。歷史記憶是指歷史事件的親歷者對歷史事件的回憶,它是呈現口述歷史真實的一種主要方式。因此,口述歷史的真實性來自歷史記憶的真實性。口述歷史真實與否,取決於口述者敘述的內容是否真實,取決於口述者能否將記憶之真完整而准確地呈現出來。既然口述歷史的真實性主要取決於歷史記憶的真實性,那麼,歷史記憶儲存及其呈現方式的局限必然制約了口述歷史的真實性。

從口述者親身經歷的客觀存在的歷史真實,到口述歷史文本的真實,中間要經過歷史記憶加工、歷史敘述呈現、敘述文本整理以及形成口述文本等多個復雜環節。可以說,每個環節都是一重帷幕,阻隔著歷史記憶的穿透,從而使客觀的歷史真實大打折扣並有所變形。不僅客觀的歷史真實與歷史記憶之間存在著阻隔和距離,而且歷史記憶與歷史敘述之間也有著阻隔和距離﹔不僅口述者的歷史敘述受到多種因素干擾,而且敘述文本整理也有訪談者的主觀參與,從而使音像文本與口述文本之間存在著較大阻隔。經過歷史記憶加工、歷史敘述呈現以及口述文本整理等環節而形成的口述歷史文本,與歷史記憶有一定的距離,與客觀的歷史真實距離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