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領域歷史虛無主義的三種手法【2】

作者:馬建輝    發布時間:2016-02-0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分享到 :

以抽象化手法混淆歷史

其一是有些作品把人性抽象化,給歷史人物貼“普遍人性”的標簽,使歷史在這樣的抽象中被虛無化了。這主要體現在一些歷史題材的文藝作品,特別是革命歷史題材和戰爭題材作品中。對人物做“中性化”處理是其具體表現和主要手法。“中性化”就是給好人添加點壞人的元素或特點,給壞人添加點好人的元素或特點,使人沒有好壞、善惡之別,都體現為觀念決定的抽象人、普遍人,從而使主流史觀和主流價值被解構。比如,有的作品寫剝削者,涂上一層仁慈的玫瑰色﹔寫漢奸,點綴些美好人性﹔寫殘暴侵略者,也要在其眼睛裡流露出人道的哀傷……這樣就將人物形象抽象地中和化了。本來這些反面人物,可以激發起人們批判丑惡的正義力量,但現在一中和,這種激發就失去了著力點。還有些作品則是在正面人物身上噴洒一些惡劣個性以實現中和。這樣一來,就使得正面人物與反面人物被混淆,唯物史觀所確定的主流價值被貶低,非主流價值和反主流價值被拔高。在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評判中,拆除了基本的善惡、美丑界線,使受眾喪失了對崇高的敬仰感和對卑劣的批判力,陷於一種平庸的審美。

其二是以抽象學科理論裁剪歷史具體,給歷史事實過“學科的篩子”,使其脫離歷史情境而抽象為瑣碎的學科材料。這在一些文藝評論和文學史寫作中表現突出。比如,有人以現行法律觀點去衡估革命,給歷史過“法律的篩子”,要求糾正不合法的歷史存在。他們認為共產黨領導農民分地主的土地是非法的、違法的,是土匪行徑﹔認為《白毛女》中的楊白勞不冤枉,也不值得同情,因為欠債還錢,天經地義,而楊白勞一直拖欠不還,還出去躲債,是違法行為。再比如,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的寫作中,有學者主張給革命文藝作品過“審美的篩子”,認為革命文藝大多是標語口號和為政治服務,沒有什麼審美價值,不配進入文學史。以重寫文學史的名義,一些文學史家對當代文學前后兩個三十年採取了截然相反的態度:對前三十年文學一概否定,將其批駁得一無是處﹔對后三十年,尤其是對20世紀80年代文學則極盡溢美之詞,稱其為文學的黃金時代,等等。中國史學會會長李捷指出,“評價歷史,最忌諱的是脫離開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以今日之是主觀地評判昨日之非,或以今日之非主觀地評判昨日之是。”這裡的“脫離開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實際上就是歷史虛無主義者所採取的抽象化手法,他們以此來達到混淆歷史是非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