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領域歷史虛無主義的三種手法【3】

作者:馬建輝    發布時間:2016-02-0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分享到 :

以娛樂化手法戲說歷史

娛樂化的典型手法就是戲說歷史,使人們對歷史認識扭曲、錯位。一段時間以來,部分戲說歷史、戲說歷史人物的古裝影視劇,受到熱捧,走紅熒屏,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人們看待歷史的態度和習慣,使廣大群眾對歷史的認識明顯錯位。一些創作者把帝王將相美化為可親可敬的仁者和人民大眾的救星,封建帝王由嚴酷、暴虐的壓迫者變成了謙謙君子和有情郎,是好父親、好丈夫和一心為民的好皇帝,從而使一種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壓迫性力量成為一種虛擬的、想象的解放性力量。由於戲說劇的娛樂特質,對一些觀眾具有很強的吸引力,收視率也明顯走高,受此影響,其他表現近現代歷史的影視劇也都或多或少加入了戲說成分,減弱了歷史的嚴正性,很多歷史人物和歷史場景在劇中明顯失真。

20世紀30年代,魯迅先生即明確反對導演改編《阿Q正傳》,他認為,《阿Q正傳》“一上演台,將隻剩了滑稽,而我之作此篇,實不以滑稽或哀憐為目的,其中情景,恐中國此刻的‘明星’是無法表現的”﹔“此時編制劇本,須偏重女腳,我的作品,也不足以值這些觀眾之一顧”。這表明魯迅對當時舞台表演娛樂化的警惕和清醒。娛樂是文藝功能之一,但並非其功能的全部和根本。如果把文藝當成為娛樂而娛樂的載體,認為娛樂是文藝的根本屬性,甚至以娛樂化方式表現極為嚴肅的主題,就會使本應負載的歷史價值和精神取向被虛無化。

當前,一些著名歷史人物進熒屏、進游戲、進段子成為一種時尚,當這些重量級歷史人物在熒屏、游戲和段子所交織的藝術舞台上展示其當代觀賞性時,不知這是歷史的墮落還是藝術的墮落,抑或是趣味的墮落、人性的墮落。藝術對歷史的“惡搞”不僅出現在網絡、游戲、微信、微電影等媒介中,而且現實生活中也成為了某些人的文學性話語習慣。這些“惡搞”歷史現象的泛濫,使人們對待歷史態度輕佻,喪失了應有的嚴肅性和庄重感,是文藝領域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一種泛化表現。

(作者單位:求是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