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派出的第一批留學生【2】
以波蘭為例,中國外交部於1950年7月4日向波蘭駐華大使遞交了周恩來總理兼外長簽署的關於互派留學生的照會。波蘭大使布爾金於7月15日致函周恩來表示波蘭政府同意。信中說:“根據波蘭與友好國家現行慣例,交換留學生是建立在互惠原則上的,友好國家政府派往波蘭的學生,波蘭方面免費供宿,並提供獎學金1萬8千茲羅提,高等學校免付學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派往波蘭的學生,將享受和波蘭政府訂有文化協定的友好國家學生所享受的同樣權利和待遇。”其他4國的做法也大體相似。
文教委遵照中央領導的指示,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燕京大學遴選學生,后在南開大學、北京師大、復旦大學也選拔了幾名。遴選對象主要是畢業生(專業不限),也包括少數肄業生。1950年7月,我從北大經濟系畢業,接到組織通知,說准備派我和其他一些同學去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留學,並問我有什麼困難,意見如何。當時我對東歐國家幾乎一無所知,對去那裡學習更毫無思想准備,本能地表示了服從組織決定。就這樣,我成為被遴選的學員之一。據說最初選拔的都是男性,全國民主婦女聯合會提出了意見,改為每個國家派4男1女。文教委於1950年8月23日向周總理報送了去東歐國家留學生名單。報告稱:“派赴捷、波、匈、保、羅五國留學生,已從本屆大學畢業生37名及市委保送10名共47名中,經審查測驗選拔26名,除1名准備將來派赴朝鮮學習外,計取赴上述五國學習各該國語文歷史者共25名,附呈名單一紙,請予批准。”25日,周總理親批“照准”。由於向蘇聯派留學生的某些具體問題尚未解決,這25名學生就成為新中國派出的第一批留學生。
政府有關部門及當時的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等青年組織對新中國派出第一批留學生都很重視。7月底,教育部在北京西城某地開始舉辦為期1個多月的培訓班,著重提高學員對出國學習意義和任務的認識、進行政策教育、對學員進行考試並最后決定人選,同時也解決一些思想問題。測試科目為政治、英語、歷史地理。說起思想問題,記得最初通知我去東歐國家學習時,我思想上的第一個反應是東歐國家那麼遙遠,什麼時候能回來?會不會長期回不來?現在想起來,有些幼稚可笑了。在培訓期間,教育部副部長錢俊瑞、外交部蘇聯東歐司長伍修權、美洲大洋洲司長柯柏年給我們作了形勢、政策報告,外交部辦公廳副主任閻寶航介紹了外國習俗和吃西餐的規矩。教育部長馬敘倫、文化部長沈雁冰分別接見學員,講了許多期望和囑咐的話。團中央書記馮文彬、副書記廖承志、蔣南翔同我們親切會見交談,並請我們吃了一頓西餐,作為一種國外生活的預習。全國婦聯負責人之一廖夢醒也出席了這次聚會。通過一個多月的培訓,我們進一步認識到學習任務之重要及黨和國家企望之殷切,熱情高漲,確有任重道遠之感。剛集中培訓時,每個學員具體去哪個國家尚未定,培訓結束后由學員自報志願、領導統盤考慮決定。我被分配到去波蘭的一組。
臨出國前,國家為我們25人統一發了服裝。記得有兩套中山裝(女同學是西服上衣,長褲),一套是黑呢料的,一套是卡嘰布的﹔一件黑色粗呢料大衣,羊皮內襯。這些在當時已算很高級的了。此外,還發了點錢供購皮鞋、內衣之用。后來對個別家庭經濟困難的同學,教育部還給了些安家費。國家對我們的照顧可以說是無微不至。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