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派出的第一批留學生

作者:駱亦粟    發布時間:2016-02-16    來源:中國共產黨歷史網
分享到 :

 

新中國1949年宣告成立后,面臨社會主義建設的繁重任務,急需各方面建設人才。黨和國家領導人自建國之初就考慮派留學生去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學習。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在蘇聯訪問期間,據說曾會晤東歐國家領導人,周總理同他們談到互派留學生學習對方國家語言文字以利發展團結合作關系的問題。1950年5月13日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分黨組向黨中央毛澤東主席和劉少奇、朱德、周恩來、陳雲副主席寫了一個請示報告,提出了派遣留學生的計劃。報告稱:

關於派遣留學生,現正接洽者計有三批:(一)派往蘇聯的,前經少奇指示,准備派200名。當即經過文教委與政府各部門接洽,各部門皆已開出要派的人數和所學項目。擬會同外交部與蘇方接洽,再作具體決定。(二)捷克斯洛伐克提出互相交換10名留學生(學語言文字、歷史),並願給我國50名獎學金,同時要求我國派50名公費生,我們考慮如果接受50名獎學金,則也須同時另派50名公費生,或者也回報給捷克以50名獎學金,方為得體。(三)波蘭向我國提出互相交換10名(學語言文字、歷史),此事急需決定。因此,提出下列兩個方案:

(一)今年派遣留學生以派往蘇聯為主。如果依照此原則辦理,則除與蘇方接洽派200名留學生外,對捷、波隻互相交換10名,此20名是學捷、波語言文字歷史的。擬分配為外交部保送10名、教育部保送6名、新聞總署保送2名、出版總署保送2名。

(二)與波、捷兩國交換20名,分配如前述。另向捷派80名留學生,其中40名由捷政府提供獎學金,40名由我國給公費,學習重工業。同時向蘇聯派留學生200名。

文教委在報告中請求指示,並表示第一方案較妥。劉少奇5月15日對報告作了如下批示:“與波、捷兩國交換留學生各10名立即可辦。派蘇聯留學生在補貼問題未解決前暫時不辦。”毛主席16日批示:“請周照少奇意見酌辦。”周、朱、陳三位副主席都圈閱了這個報告。黨中央最高領導親自過問派遣留學生問題並審批有關報告,可見對培養人才的重視。

其后,中央進一步決定選派25名大學生去波、捷、匈、羅、保5國,每個國家5名,學習這些兄弟國家的語言文字和歷史,以應外交工作之急需。周總理親自部署,並指派文教委的馮乃超、外交部的伍修權、教育部的黃新民組成三人小組,負責具體落實。外交部與有關部門會商后照會波、捷、匈、羅4國大使館進行具體協商。我與保加利亞雖已建交,但雙方使節尚未到任,是通過中國駐蘇聯大使館同保駐蘇使館聯系協商的。中方同時表示歡迎對方派留學生來華。那時,中國同蘇聯、東歐各國的文化合作協定尚未簽署,無章可循。由於雙方關系友好、態度積極,迅速就互換留學生的具體辦法達成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