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安思危》課題組:不能對蘇聯社會主義模式採取歷史虛無主義態度
我們編輯、攝制的三集電視片《居安思危》公開發行以來,受到了中央領導同志、有關領導機關、廣大黨員、人民群眾的重視。2012年3月7日,中央紀委宣傳教育室向各級紀委正式發文,要求在縣處級以上黨員領導干部范圍內觀看。中直機關、中央國家機關等50多個部委和全國30余個省市自治區,全國2000多個縣市、數萬個基層單位以中心組學習、黨課、讀書班等多種形式觀看了該片。這三集電視片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豐富的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科學地分析了蘇聯演變的過程、性質、原因以及后果,從中得出了值得我們吸取的教訓。該電視片對於堅定黨員干部的理想信念,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增強居安思危的意識,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但是,這三集電視片也遭到一些人的非議。這並不奇怪,這是由它的題材本身所決定的。《居安思危》談論的是蘇聯演變這樣的歷史性事件,它涉及不同階級的根本利益,不能沒有不同看法。事情正像20世紀50年代關於斯大林問題的爭論一樣,當時毛澤東就說過這樣一段話:“斯大林問題是一個世界范圍內的大問題,曾經引起了世界各國一切階級的反響,至今還在議論紛紛。各個不同階級,代表各個不同階級的政黨或政治派別,都發表了種種不同意見。估計在本世紀內,這個問題還不可能做出定論。”(吳冷西:《十年論戰》(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年,第646頁。)事實証明,毛澤東這一論斷是十分正確的。今天,圍繞蘇聯演變問題的爭論只是斯大林問題爭論的繼續,不過是議題更加廣泛、深刻了。
最近,我們看到一篇批評、指責《居安思危》第三集的文章,這就是中央黨校教授左鳳榮寫的、發表在《學術爭鳴》2013年第1期上的《片面解讀蘇聯教訓的又一‘力作’——評〈蘇聯亡黨亡國20年祭:俄羅斯人在訴說〉》(以下簡稱“左文”)。文章指責我們的電視片在文風上有問題:“選擇的俄羅斯人不具有代表性”,“結論具有片面性”,“某些人的言論明顯與事實不符”,“對改革時期人物評價片面”,“引用別人的話時斷章取義”,歪曲事實,無中生有,“無限夸大蘇聯解體的后果”等等。這類問題我們將在另一篇文章中逐一加以駁斥。這裡我們僅對“左文”提出的理論性問題作一點分析。我們認為,理論問題更加重要,因為有關蘇聯演變問題的理論分析以及得出的結論,不僅同研究蘇聯演變這個歷史性事件有關,而且直接關系到我國曾經走過的道路究竟對不對、今后應該往哪裡走的問題。中國共產黨是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下誕生的。我國同蘇聯都是社會主義國家,基本指導思想、基本制度是相同的,只是由於國情不同,走的具體道路不一樣罷了。老實說,國內某些人是借著蘇聯問題來說事兒的,他們對中國今后怎樣發展有一套看法,但有的話不好直接說,因而用蘇聯解體、蘇共解散這件事來間接地表達自己的願望。蘇聯問題的背后是中國問題,這一點,明眼人是一看就明白的。“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歷來如此。
一、如何評價蘇聯社會主義模式是分歧的核心問題之一
我們同“左文”的理論分歧是什麼呢?主要集中在兩個問題上:一是如何評價蘇聯社會主義模式,即“斯大林模式”﹔二是如何評價戈爾巴喬夫的改革以及戈爾巴喬夫這個人。在這裡,我們隻說第一個問題。
有一種相當流行的看法(這也是“左文”的看法)是,蘇聯社會主義模式是失敗的,它是蘇聯演變的根本原因,注定了蘇聯必然垮台。也就是說,蘇聯演變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不管戈爾巴喬夫是否推行人道的民主社會主義,都會發生這樣的悲劇。蘇聯社會主義模式必須否定,而且應該否定得越徹底越好。所以,蘇聯演變是歷史的進步,因為它擺脫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縛,走上了“人類文明的正道”。這一整套言論,說到底就是對社會主義的這一段歷史採取虛無主義的態度。這種說法,聽起來十分耳熟,國內外敵對勢力都是借否定蘇聯社會主義模式,來攻擊社會主義、要求恢復資本主義制度的。戈爾巴喬夫就是這樣一個典型。他把蘇聯的社會主義制度攻擊為“極權社會主義”,發誓要“根本改變整個社會: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筑”,要“炸毀過去的一切”。所以在1991年當蘇共解散、蘇聯解體的時候,他表示“我一生的主要目的已經實現,我感到安寧”。
如何評價蘇聯社會主義模式,這是一個原則性的問題,許多分歧都是由此而來的。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最能夠反映學者對待社會主義的基本立場。
在評價蘇聯社會主義模式之前,先要對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根本性質和歷史地位作一點說明。習近平指出:“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不能丟,丟了就不是社會主義。”他還從六個時間段分析了社會主義思想從提出到現在的歷史過程,即:“空想社會主義產生和發展,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列寧領導十月革命勝利並實踐社會主義,蘇聯模式的逐步形成,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對社會主義探索和實踐,我們黨作出進行改革開放的決策、開創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習近平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3年1月6日。)他是把蘇聯社會主義模式放到科學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中考察的。這段話表明,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第一,它的根本性質是科學社會主義﹔第二,它是科學社會主義發展歷程中的一個時間段。我們必須按照這一基本判斷來分析蘇聯社會主義模式。有人說,蘇聯社會主義模式根本不是科學社會主義,這是不符合實際的(下面我們將詳細分析這個問題)。蘇聯社會主義模式是把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運用到蘇聯具體實際的產物,它是在蘇聯如何具體實現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一種探索。把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性質和歷史方位搞清楚了,下面的分析就方便了。
在圍繞如何評價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問題上,20世紀50年代就有過激烈的爭論。1956年赫魯曉夫在蘇共20大上作秘密報告,全盤否定斯大林。這個報告引發了全世界的反蘇反共浪潮。我們黨發表了《關於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經驗》和《再論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經驗》(以下簡稱《一論》、《再論》)兩篇文章,嚴肅地批判了赫魯曉夫的錯誤,回擊了這股浪潮。順便說一下,到了90年代中期,我們黨再一次肯定了《一論》、《再論》的基本觀點:“今天,東歐發生了劇變,蘇聯也解體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遭到了空前的挫折。回過頭來重讀《一論》、《再論》,我們驚人地發現,歷史的發展和國際局勢的變化的基本進程和大致趨勢是《一論》、《再論》早就指出了的,其中預料的一些問題不幸而言中。”《一論》、《再論》對科學全面評價蘇聯社會主義模式提出了重要的方法論原則,這些分析方法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今天,很多人已經不知道《一論》、《再論》了,有的人更是將其妖魔化,不屑一顧。我們認為,應該認真讀一下《一論》、《再論》以及毛澤東的有關論述,看看我們黨當時是怎樣分析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
二、毛澤東提出評價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方法論原則
1956年8月底,毛澤東在批評赫魯曉夫全盤否定斯大林(全盤否定斯大林,實際上也就是全盤否定蘇聯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成就,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全盤否定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時候,曾明確指出:“因為蘇聯發生了一些錯誤,這方面講得多了,吹得多了,似乎那種錯誤不得了,這種觀察是不妥的。任何一個民族,不可能不犯錯誤,何況蘇聯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經歷又那麼久,不發生錯誤是不可能的。蘇聯發生的錯誤,像斯大林的錯誤,它的位置是什麼呢?是部分性質的,暫時性質的,雖然聽說有些東西有二十年了,但總是暫時的、部分的,是可以糾正的。蘇聯那個主流,那個主要方面,那個大多數,是正確的。俄國產生了列寧主義,經過十月革命變成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它建設了社會主義,打敗了法西斯,變成了一個強大的工業國。它有許多東西我們可以學。”所以,要加以分析,“他們的主要的、大量的東西,是好的,有用的﹔部分的東西是錯誤的”(《毛澤東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91頁。)。從實際出發,全面地進行分析,同時分清主流和支流,這是評價蘇聯社會主義實踐的唯一正確、科學的方法。
《一論》、《再論》詳細論述了斯大林的歷史功績和所犯的錯誤,指出:“斯大林盡管在后期犯了一些嚴重的錯誤,他的一生仍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革命家的一生。”“從整個來說,斯大林始終是站在歷史潮流前面指導斗爭的,他是帝國主義的不可調和的敵人。甚至在他犯錯誤的時候,他的悲劇也在於,他相信那是捍衛勞動者的利益不受敵人侵害所必需的。無論如何,斯大林的錯誤雖然對蘇聯造成了不應有的損失,但是在斯大林領導時期,社會主義的蘇聯還是大大地向前發展了。這個不可否認的事實,不但說明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力量,而且也說明了斯大林畢竟是一個堅定的共產主義者。因此,我們在總結斯大林全部思想和活動的時候,必須同時看到他的正面和反面,他的功績和錯誤。”(《再論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經驗》,《人民日報》1956年12月29日。)這一辯証的、實事求是的分析,是令人信服的。在世界形勢發生很大變化的今天,重讀這一段話,好像是在直接批判戈爾巴喬夫之流,因為他們正是打著“徹底拋棄斯大林模式”、“徹底粉碎斯大林主義以及新斯大林主義的一切形式”、“斯大林模式否定得越徹底越好”、“告別過去”等口號下反對和攻擊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
對於這些錯誤產生的根源,《一論》、《再論》明確回答,這些錯誤不是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產生的。蘇聯的基本經濟制度是適合生產力發展需要的,基本政治制度也是適合經濟基礎需要的。正因為如此,蘇聯的經濟能夠以遠遠超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速度迅速發展,經過幾十年的社會主義建設,從一個極其落后的國家變為在世界上僅次於美國的超級大國,而且在衛國戰爭中,打敗法了西斯。這是誰也不能否認的事實。“斯大林的錯誤並不是由社會主義制度而來﹔為了糾正這些錯誤,當然不需要去‘糾正’社會主義制度。”
那麼,蘇聯社會主義實踐中的弊病以及斯大林一生所犯錯誤的根源是什麼呢?《再論》對此作了全面的分析。第一,在基本制度適合需要的情況下,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之間、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仍存在一定的矛盾,這主要表現在具體的體制、運行機制的缺陷上。這種矛盾,雖然不需要根本改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但仍然需要及時地通過改革和調整加以解決。蘇聯社會主義實踐中所出現的失誤和弊病、斯大林所犯的錯誤,有許多是產生於具體體制和運行機制這一層面上的缺陷,即不適合生產力發展需要的經濟體制、不適合經濟基礎需要的政治體制。第二,有了正確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也及時調整了體制中日常性質的矛盾。也就是說,盡管對不適合需要的具體體制和運行機制及時地進行了改革,也不能保証不犯錯誤。有了正確的制度和體制,還需要正確地加以運用,這就需要有正確的政策、正確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風。斯大林的錯誤就在於主觀不符合客觀,在一定范圍內和一定程度上脫離了群眾和集體,破壞了黨和國家的民主集中制。這與他的思想方法部分地嚴重脫離辯証唯物主義,陷入主觀主義、形而上學是分不開的。
《一論》、《再論》對蘇聯社會主義實踐以及斯大林個人的評價是全面的、客觀的、符合實際的,經得起歷史的檢驗。今天,在新形勢下圍繞如何看待蘇聯社會主義模式以及如何分析蘇聯演變的原因等問題進行的討論中,我們仍應堅持《一論》、《再論》所表達的這一基本方法論原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