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與對策:全面透診歷史虛無主義【2】

作者:秦正為    發布時間:2016-06-14    來源:《甘肅理論學刊》
分享到 :

三、歷史虛無主義的特征

通觀歷史虛無主義表現,可以明顯地看出其基本特征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一葉障目,隻見樹木不見森林。歷史虛無主義最明顯的一個特點,就是把歷史碎片化。利用個別人物、個別事件、個別語言,斷章取義,妄下結論,以小細節小故事定論整個歷史全貌、歷史規律,以支流、旁流、邪流當主流、直流、正流,或者以抽象的人性論代替階級論,認為“好人不好,壞人不壞”。如以《曾國藩家書》推斷曾國藩是“道德完人”,以《蔣介石日記》推斷蔣介石是“一代偉人”,以毛澤東晚年特別是“文革”的錯誤全盤否定毛澤東及其偉大貢獻,以黨已經糾正的階段性、局部性錯誤否定中國共產黨的全部歷史和功績,等等。

第二,矯揉造作,任意剪裁嫁接歷史。歷史虛無主義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常常通過“穿越”,脫離歷史背景,以當代標准評判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或者以“假設”為條件,並將其作為前提,演繹、推斷歷史﹔或者以所謂的“科學”、“常識”解讀歷史任務、歷史事件﹔或者偽造所謂的親歷人士“口述”、“獨白”等,渲染、夸大事實。如認為《白毛女》喜兒不嫁給黃世仁黃老板實在是“不識時務”,如“假設”沒有革命中國早已經實現現代化了,如“人體承受機槍槍口的沖擊力而不倒,違背人體物理規律”、“燃燒彈下,神經元的反應難以控制”,[7]等等。

第三,迎合時尚,以新媒體玩新花招。歷史虛無主義沉渣泛起,很大程度上就是利用了博客、播客、QQ、論壇、社區、微信、微博、客戶端等新媒體,或者利用大眾心理、娛樂習慣、快餐文化、淺閱讀或瀏覽閱讀、指尖傳遞、消費主義、拒絕崇高、娛樂為王、接地氣、近民聲等,把核心觀點轉化為奪人眼球、惹人注目的通俗文字、藝術形象,或者以學術研究、理論創新、反思歷史、重新評價等面目,夾帶私貨、偷梁換柱,宣揚其政治意圖和意識形態。在此過程中,鼓動一些標題黨、網絡大V、公共知識分子、輿論領袖等推潑助瀾,大出風頭,喧囂一時,乃至形成強大的輿論優勢,或以網絡暴力替代理性爭鳴。如當今泛濫一時、嘩眾取寵的標題、關鍵詞、短文,如對梁柱等馬克思主義學者文章標題的肆意改動和傳播,等等。

第四,裹挾民意,有所虛無亦不虛無。歷史虛無主義最大的特點,就是對歷史有所虛無、有所不虛無。他們所虛無的,是中華文明、中國近現代史、中國革命、中國共產黨、中國社會主義和領袖、英雄人物等,是歷史已經有了結論、我們一直所肯定的正面的東西﹔他們所不虛無的,是西方文明、西方的資本主義和殖民主義、中國的保守主義和投降主義及其代表人物,是歷史也已經有了結論、我們一直所否定的反面的東西。簡單而言,歷史虛無主義就是與主流價值、歷史結論唱“反調”來“翻案”的。在此過程中,他們以各種偽裝和論調,博得同情,引起共鳴,混淆視聽,裹挾民意,綁架輿論,以達到不可告人之目的。

四、歷史虛無主義的本質

“虛者,模糊歪曲也﹔無者,抹殺消除也。”[8]因而,從本質上上看,歷史虛無主義作為一種思潮,就是在否定歷史,也是在否定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証唯物主義,因而在世界觀、方法論和價值上實質是唯心史觀、形而上學、個人主義。

第一,在世界觀上是唯心史觀。歷史虛無主義對歷史的有所虛無、有所不虛無,完全是以主觀意志、主觀想象和主觀臆斷為邏輯起點和構建自己的理論體系的。比如他們說“革命是少數人制造出來的”,就完全無視乃至抹殺歷史時代背景和歷史發展規律。對此,恩格斯早就明確指出:“把革命的發生歸咎於少數煽動者的惡意那種迷信的時代是早已過去了。現在每個人都知道,任何地方發生革命動蕩,其背后必然有某種社會要求,而腐朽的制度阻礙這種要求得到滿足。”[1]483列寧也曾強調:“革命不是制造出來的,革命是從客觀上(即不以政黨和階級的意志為轉移)已經成熟了的危機和歷史轉折中發展起來的。”[9]487即使對於“俄國道路”的選擇,早年毛澤東在給蔡和森的回信中也寫道:“俄國式的革命,是無可如何的山窮水盡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個變計,並不是有更好的方法棄而不採,單要採這個恐怖的方法。”[10]68

第二,在方法論上是形而上學。歷史虛無主義的最大特點就是隻抓一點不及其余,絕對性地、片面性地、靜止性地評判歷史,其實質就是形而上學。比如他們說“革命隻起破壞作用,沒有任何建設意義”,就是沒有認識到認識事物都有其兩面性,沒有抓住主要矛盾。對此,孫中山先生曾明確指出:“革命有非常之破壞,如帝統為之斬絕,專制為之推翻,有此非常之破壞,則不可無非常之建設。是革命之破壞與革命之建設必相輔而行,猶人之兩足、鳥之雙翼也。”[11]207毛澤東更是深刻分析道:“一個不是貧弱的而是富強的中國,是和一個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而是獨立的,不是半封建的而是自由的、民主的,不是分裂的而是統一的中國,相聯結的。在一個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國裡,要想發展工業,建設國防,福利人民,求得國家的富強,多少年來多少人做過這種夢,但是一概幻滅了。”[12]1080“革命是干什麼呢?就是要沖破這個壓力,解放中國人民的生產力,解放中國人民,使他們得到自由。所以,首先就應該求得國家的獨立,其次是民主。沒有這兩個東西,中國是不能統一和不能富強的。”[13]432

第三,在價值論上是個人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的本質是一種政治思潮,其核心是個人主義,強調個人自由和個人權利的重要性,認為個人利益是決定行為的最主要因素。其外在表現為認為:自由、平等、人權是個人的政治訴求,憲政是對個人的制度保障,私有制和市場經濟是對個人利益的承認,文學藝術是個性的充分表現,等等。因而,在價值觀上,歷史虛無主義常常以個人的利益和感受判斷、評價歷史,或為歷史的“剪裁者”,或為歷史的“扒糞者”。對此,毛澤東早在《丟掉幻想,准備斗爭》中就指出:“中國的許多自由主義分子,亦即舊民主主義分子,亦即杜魯門、馬歇爾、艾奇遜、司徒雷登們所矚望的和經常企圖爭取的所謂‘民主個人主義’的擁護者們之所以往往陷入被動地位,對問題的觀察不正確——對美國統治者的觀察往往不正確,對蘇聯的觀察往往不正確,對中國共產黨的觀察往往不正確,就是因為他們沒有或不贊成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去看問題的緣故。”[14]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