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與對策:全面透診歷史虛無主義

作者:秦正為    發布時間:2016-06-14    來源:《甘肅理論學刊》
分享到 :

作者簡介:秦正為(1973- ),山東陽谷人,聊城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博士,中共中央編譯局博士后,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山東 聊城 252059

內容提要:近期,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又有新的表現,並由此引發了一場廣泛的爭論。對此,我們必須對其進行全面的透診。歷史虛無主義的重新泛起,有多方面的原因,也有多方面的表現,其基本特征在於一葉障目、矯揉造作、迎合時尚、裹挾民意,其本質在世界觀上是唯心史觀、在方法論上是形而上學、在價值觀上是個人主義,因而具有極大的危害性,為此我們必須採取有力措施,堅定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輿論自信。

關 鍵 詞:歷史虛無主義﹔表征﹔問題﹔對策

標題注釋: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3BKS022)、山東省社科基金項目(14CXJJ21),山東省社科強化建設基地“山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項目(MJDXK0406)的階段性成果。

近期,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又有新的表現,並由此引發了一場廣泛的爭論。眾所周知,歷史虛無主義由來已久,其基本論調和本質特征並未改變,且一再遭到駁斥和批判,最終要麼啞口無言、暫無聲息,要麼偃旗息鼓、逃之夭夭,成為“落水狗”、“落湯雞”。病症明顯、無藥可救,但為何又屢禁不絕、死灰復燃?對此,我們必須對其進行全面的透診,仔細梳理其現實表現,冷靜分析其歷史根源,高度警覺其嚴重危害,科學有效地採取相應對策。

一、歷史虛無主義的根源

歷史虛無主義作為一種社會思潮,同所有的思想文化一樣,都有著其特定的社會根源。因此,尋找歷史虛無主義的根源也必須到與之相關的政治和經濟中去找。

1.歷史虛無主義的形成,是資本主義現代化發展的產物。從詞源上,“虛無主義”源於拉丁文,1799年唯心主義哲學家雅柯比在《給費希特的信》中第一次使用,后經屠格涅夫的小說《父與子》的描繪而流行。在歷史現實中,“虛無主義”確切地表達了資本主義的現代化運動。對此,《共產黨宣言》曾指出:“資產階級時代不同於過去一切時代的地方。一切固定的僵化的關系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素被尊崇的觀念和見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關系等不到固定下來就陳舊了。一切等級的和固定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一切神聖的東西都被裹讀了。”[1]275資本的物的世界開始佔據主導地位,“超驗”的價值世界隨之崩塌。海德格爾也指出:“從其本質上來看,毋寧說,虛無主義乃是歐洲歷史的基本運動。這種基本運動表明這樣一種思想深度,即,它的展開隻還能引起世界災難。虛無主義乃是被拉入現代之權力范圍中的全球諸民族的世界歷史性的運動。”[2]77219世紀20世紀之交,資本主義由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西方各國由高歌猛進的“資本的時代”進入危機更顯的“帝國的時代”(霍布斯鮑姆語)。面對各種問題的出現,西方有些學者開始質疑啟蒙運動以來的理性主義,而頌揚非理性主義的作用。尼採認為,否定歷史傳統、否定道德原則,這些現象可以統稱為虛無主義。此后,歷史虛無主義逐漸形成。由此可以看出,歷史虛無主義的起源,是以資本主義的現實物質性否定以往歷史上的觀念上的虛妄性,進而又以帝國主義時代的危機否定甚至包括歷史功績在內的資本主義的一切。

2.歷史虛無主義在世界范圍內的泛濫,集中表現在蘇東劇變前后。在赫魯曉夫的蘇共二十大“秘密報告”所謂的“揭開蓋子”后,蘇聯乃至全世界范圍內興起了一股否定斯大林的浪潮。在此影響下,一些人開始把矛頭指向列寧,指向十月革命,從而否定整個蘇聯的歷史及其成就。戈爾巴喬夫上台后,在所謂的“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指導下,這種思潮更加甚囂塵上,最終導致了蘇東劇變。此后,國際上出現了馬克思主義“過時論”、社會主義“失敗論”、共產主義“渺茫論”、資本主義“歷史終結論”等,以布熱津斯基的《大失敗》和福山的《歷史的終結》為典型代表,出版(發表)了大量書籍和論文,猛烈地攻擊十月革命和蘇聯社會主義,攻擊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乃至否定包括資產階級革命在內的一切“革命”。在此背景下,歷史虛無主義集中反映在否定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也就是說歷史虛無主義由原來的否定資本主義轉向否定社會主義。

3.歷史虛無主義在中國的發展,集中表現在兩波浪潮。一是新文化運動前后,特別是1930年代前后出現的“全盤西化”思潮,其典型代表是陳序經的“一刀斷根”論和胡適的中國“百事不如人”論,認為中國要發展就必須割斷和拋棄一切傳統文化,實行“全盤西化”,一切照搬西方的道路。二是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在蘇東劇變以后,其典型是一些人以反思“文革”為名逐漸掀起了持續不斷的“非毛化”思潮,以1988年的電視政教片《河殤》為代表掀起的以“藍色海洋文明”否定中華“黃土文明”的思潮,以1995年出版的小冊子《告別革命》為代表的否定中國革命、否定中國近代史、否定新中國建設成就的思潮,等等。在此過程中,歷史虛無主義主要表現為否定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否定中國傳統文化和整個中國文明。

綜而觀之,歷史虛無主義在中國的持續發展和重新泛起,有著多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國在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的確在不斷否定和揚棄舊的東西,給歷史虛無主義以一種所謂的“歷史”依據。二是這兩波浪潮的時代背景,或者使各種思潮激蕩交匯,或者使代表非公經濟的各種思潮滋長,給歷史虛無主義以生存的土壤。三是1990年代以來傳入的西方后現代主義史學思潮的影響,即每個人均可以對歷史進行自由“解構”、“重構”、“連接”、“解讀”,給歷史虛無主義以學理上的偽裝。四是現代網絡傳媒和通訊傳播手段的進步,特別是QQ、微博、微信等,改變了過去長篇大論、系統化的論著方式,使一些碎片化的、片面的敘述和論點得以流傳,給歷史虛無主義以泛濫的載體。五是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大背景,即西方國家和國內反動勢力繼續以歷史虛無主義為工具,並以民主社會主義、新自由主義等思潮交相呼應,以達到“分化”、“西化”、“和平演變”中國的目的,給歷史虛無主義以持續的動力。 

二、歷史虛無主義的表現

歷史虛無主義,在不同的歷史發展時期,有不同的表現。在新世紀新階段,歷史虛無主義在以往的傳統表現的基礎上,又有許多新的表現,呈現出許多花招,不僅表現在理論界、史學界,也彌漫在文學、藝術、影視等眾多領域。

第一,否定黃土文明(中華文明),頌揚藍色文明(海洋文明)。歷史虛無主義認為,中華民族“愚昧”、“落后”、“丑陋”、充滿“奴性”、逃避現實、安於現狀等等,中華文明是走向沒落的“黃土文明”,中國傳統文化則更是一無是處,一錢不值,“已經夭亡了”,“孕育不了新的文化”,“不能教給我們什麼真正的科學和民主意識”,“是已死的東西,早該后繼無人了”,是隻能走向“自殺”的“黃土文化”,隻有乞靈於西方的“海洋文明”、“藍色文明”,“全盤西化”,才會“充分世界化”,進而實現“現代化”和“全球化”。更有甚者,如《三星堆文化大猜想》竟然“大膽猜想”出“‘三星堆’文明絕非內生,它屬於外來文明,其來源是‘西方’”。

第二,“告別革命”,頌揚改良。歷史虛無主義認為,中國百余年的近代史是“一部不斷地殺人、輪回地殺人的歷史”,是一幕“以暴易暴”的鬧劇,革命是“幼稚和瘋狂”、“殺人流血”、“民族內斗”、“歷史悲劇”,純粹是“破壞”,沒有任何建設意義,“辛亥革命搞糟了”,“一切政治災難都是從五四運動來的”,甚至“救亡壓倒啟蒙”,使中國由長期以來的“以英美為師”的所謂的“近代文明主流”,走上了偏離這一大道的“以俄為師的歧路”,“至少虛擲了三代人的血淚精華”﹔中國共產黨的抗戰是“游而不擊”、“投機做大”,總共才“消滅了851個鬼子”﹔相反,改良則更為“穩健”、“溫和有序”,“慢慢來”,也並非歷史發展的“死胡同”,為此必須“告別革命”,以“現代化史觀”代替“革命史觀”、“黨派史觀”。

第三,“侵略有功”,反抗有罪。歷史虛無主義認為,正是“鴉片戰爭一聲炮響,給中國帶來了近代文明”,這是“好事”,應當“大恨其晚”,再早一點,“中國就遠不是如此的面貌了”,說“殖民化在世界范圍內推動了現代化進程”,如果沒有殖民化,“如果沒有西方的殖民征服,人類,特別是東方民族所有優秀的才能就會永遠沉淪,得不到發展”,香港就很好,“中國隻有像香港那樣經歷300年殖民地才能發展”等等,有人甚至聲稱“東北建立了現代化的工業體系,這是由於日本對東北的佔領”。相反,所有的反抗侵略的斗爭和革命,則均“是以落后對先進,保守對進步,封建閉關自守孤立的傳統對世界資本主義‘自由貿易’經濟變革的抗拒”,太平天國運動就是一個“笑話”,過去對“侵略與反侵略”、“壓迫與反壓迫”、“奴役與反奴役”的斗爭與審視,“最終便是對‘世界走向中國’這一歷史做出消極的、片面的、情緒化的徹底否定”。[3]

第四,“反思歷史”,“重新評價”。歷史虛無主義認為,對於歷史上要進行“反思”,要“思想解放”、“理論創新”、“范式轉換”,對於歷史人物要進行實則是“反著來”的“重新評價”,即“對於傳統的反面人物,你要彰顯其善良與朴實的本性,對於傳統的善者,你不妨展露一些其性格中的缺陷”。由此,幾乎所有正面人物均被貶低,太平天國相當於西方中世紀的“黑暗神權政治”,而孫中山是“20世紀中國的亂臣賊子”,魯迅“並不關心政治、革命”,毛澤東是專制暴君且“緋聞不斷”,等等﹔而對慈禧、李鴻章、榮祿、蔣介石等反面人物均被“去階級化”“翻案”,“慈禧是一位極力推動中國近代化的英明太后”,李鴻章變為“耿介善良”、“忍辱負重”、“開明進步”並帶有濃厚家國情懷和人文色彩的“忠臣”,蔣介石是“中國救星”、“世界救星”。有人甚至認為“愛國應該一致,方式不必求同,抗日論也好,和平論也好,都是愛國心的表現,都是以不同的形式熱愛國家”[4],由此,“汪氏是一個很痛苦的愛國者”。

第五,否定前30年,“非毛”“反毛”。歷史虛無主義認為,新中國“30年沒干多少好事情”,“是一步步倒退,幾乎走向毀滅的過程”,社會主義改造“根本搞早了搞錯了”,三年困難時期“餓死三千萬”,因而“只是一部荒唐史”,是極“左”的歷史,社會主義是“民族旗幟下的封建主義,基本上是獨裁制、集權制”、“現代式的封建主義”、“小資產階級空想主義”、“民粹主義”,等等。與此同時,大力贊揚和鼓吹改革開放是對社會主義的否定,是對“以英美為師”的“近代文明主流”的回歸,從而把改革開放與全面建設的歷史割裂和對立起來,以后30年否定和抹煞前30年。面對新形勢下的民主政治改革,還有人鼓吹“憲政中國”,甚至說“憲政中國出現以前的中國是舊中國”,憲政中國才是“新中國”。在此過程中,借“反思”和“糾正”“文革”錯誤之名,對毛澤東大肆攻擊和污蔑,有的人喊出“中國的落后與毛澤東有分不開的關系”,有人還編寫了所謂《左禍》的書籍和文集,進而削弱和取消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和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作用。

第六,否定英雄,“戲說”“戲謔”。歷史虛無主義認為,許多英雄人物並非真實而系“偽造”,是政治“忽悠”的“炮灰”,且中共軍史謊言實為官兵“共謀”。東北抗聯是“虛構”的,狼牙山五壯士是“虛構”的,邱少雲是“虛構”的……與此相適應,許多英雄人物遭到戲謔:董存瑞犧牲是“因為被炸藥包上的兩面膠粘住了”、“黃繼光是摔倒了才堵槍眼的”、“雷鋒有初戀女友”、“江姐是二奶”、“劉胡蘭是小三”……許多紅色經典被“戲說”:《閃閃的紅星之潘冬子參賽記》、《鐵道游擊隊之青歌賽總動員》……革命斗爭被加入了“情感糾葛”:《沙家浜》被改編成“一個女人和三個男人之間的關系”,阿慶嫂被塑造成“潘金蓮”式的人物,郭建光被描寫成膽小鬼,而胡傳魁則成了民族英雄﹔《紅色娘子軍》也被改編成為青春偶像劇,吳瓊花被塑造成“天使的憤怒”,且表現得“情意綿綿”……

第七,反咬一口,攻擊馬列。歷史虛無主義認為,“中國目前需要引起重視的歷史虛無主義,仍然是教條主義歷史虛無主義。”即馬克思主義就是歷史虛無主義。有人說“歷史虛無主義在理論上也源遠流長。自19世紀末以降,一百多年來它以庸俗社會學為理論根基,穿著‘革命’的外衣,在理論上以‘馬克思主義’的面目出現,實際上卻是一種小資產階級左傾幼稚病的根源之一。”他們說馬克思主義理論歷史認識體系“把一個不存在的、僅僅是想象中的共產主義作為評判事務的唯一標准,不僅否定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這個漫長的人類歷史,也否定了現實世界中的文明榜樣。它自信地宣布,從原始社會解體后人類歷史上就沒有好的事物,充滿了剝削、壓迫、不平等和階級斗爭,隻有到共產主義社會后才會獲得徹底解放。這就把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完全解釋成了基督教神學的歷史觀,陷入極端的歷史虛無主義。”[5]他們甚至說“從中國20世紀初否定一切傳統文化的‘虛無黨’,到20年代以‘太陽社’為代表的一批上海‘亭子間’文人,再到解放后的一系列思想文化批判運動,最后發展到‘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虛無主義思潮,這其中歷史虛無主義的傳承脈絡是十分清晰的。”[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