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好革命歷史題材的富礦【2】

作者:    發布時間:2016-07-1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分享到 :

革命歷史題材亟須搶救性挖掘

卜 谷

從現有的文學創作來看,革命歷史題材的作品為數不少,如以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為題材的紀實文學,這些作品往往是宏大敘事,極力表現我國人民在戰爭中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和犧牲,歌頌革命英雄大無畏的革命精神。相比之下,書寫江西尤其是贛南革命歷史題材的文藝作品卻為數不多。這種題材不是沒有人寫,而是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和數量,即使有人寫,產生的影響力也還遠遠不夠。可以說,贛南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在創作上的缺失和空白,是當代文藝創作上的一個遺憾。

由於種種原因,很多革命歷史題材作品把鏡頭隻聚焦在慘烈的戰爭和善戰的英雄上,為了突出我方戰爭的正義性和英雄人物的革命品質,把英雄“高大全”化,變得不食人間煙火,結果反而變得不真實了。這些作品在內容上大同小異,也就造成主題、情節上的殊途同歸,存在著千篇一律、抄襲模仿的弊端。革命歷史題材是一個極具人性特色的創作題材,這種題材包含著豐富的寫作素材,如人與歷史的關系,人性與革命性的關系,戰爭中各方面、各階層人物的復雜關系,革命歷史題材給當代人帶來的啟示,歷史與現實的關系,以及正面戰場上的正面人物之外的平凡小人物,那些唯一的“這一個”,等等。此外,革命歷史題材作品文學性不強,也是一個突出的問題。革命歷史題材當然要寫歷史,寫歷史事件,但它不是歷史教學書,而是文學作品,還應具有敘事性和審美性。作為發生在蘇區這一特殊地理地域上的革命歷史,與蘇區特殊的地域特色是分不開的。書寫蘇區的作品應重視了解客家文化的背景和贛南、閩西的地域文化特色,應將革命歷史題材與客家民風民情有效予以結合,從而彰顯革命的地域性特色。

其實革命歷史題材的寫作是一件艱辛的事,對作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需要了解並掌握一定的歷史知識,對歷史的來龍去脈有足夠清醒正確的認知,這要求寫作者首先是一名歷史學家。其次,這是一種文學寫作,當然要懂得一定的寫作知識,要把握文學創作的規律,掌握一定的寫作手法和技巧,能綜合運用各種文學手法,有一定的鑒賞和審美能力。更重要的,是需要創作者用一顆愛心進行創作,把創作視作自己的責任、義務,或者作為畢生的事業和追求,並為之奉獻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生命。進行革命題材創作,堅持到實地採訪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要有一定的生活功底和歷史知識功底。一個真正的革命歷史題材創作者從事文藝創作,總是處於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對藝術本身執著的熱愛之中。

然而,當前革命歷史題材的創作,一方面受市場經濟的影響,重數量不重質量,一些粗制濫造的作品充斥著文學出版市場,一些創作者受眼前利益的驅動,缺乏潛心靜氣的功夫,作品難免流於浮躁;另一方面,革命歷史題材的作家和讀者數量都在減少,面臨后繼乏人的尷尬局面。以贛南紅色文藝題材為例,新中國成立以來,紅色題材創作一直是江西文藝的強項,在江西、在贛南形成了一個革命歷史文學創作的作家群。羅旋、楊佩瑾的作品得到國內外關注與認可。現在的情況則發生了變化:羅旋今年86歲,從寫紅色轉為寫綠色生態;81歲的楊佩瑾也只是寫寫散文;另有朱子椿、黃白等一批作家早已調往外地。現在,長年累月深入基層採訪、堅持革命歷史題材創作的作家為數甚少,屈指算來,大概隻有十二三個業余作家在創作中兼顧革命歷史題材的創作。

(作者為江西贛州市作協常務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