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好革命歷史題材的富礦

作者:    發布時間:2016-07-1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分享到 :

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之際,由中國作家出版集團、《人民文學》雜志社、江西省文聯、江西省作協以及贛州市委宣傳部聯合主辦的第三屆全國革命歷史題材文學創作研討會近日在江西寧都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50多位作家、評論家參加會議,共同探討革命歷史題材的創作規律,總結革命歷史題材的創作經驗,探尋革命歷史題材文學創作的發展方向。

長期以來,社會上一度出現歪曲歷史、消解崇高的不良創作傾向。由於對革命歷史不了解或了解不深,當提起革命歷史題材時,有的人概念模糊,個別人甚至認為歷史多是虛構的,懷疑當年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真實性,表現出歷史虛無主義的傾向。更有甚者,近些年一些文藝作品惡搞紅色經典、英雄人物與歷史名人,消解了經典的意義,混淆了歷史的觀念。因此,我們呼喚更多正心誠意、客觀深入書寫革命歷史題材的文學精品早日問世。

寫好革命歷史題材,其實是一件艱辛的事,它要求創作者不僅是一位文學家,還是一位史學家,是一位能夠深入生活與歷史當中,進行腳踏實地採訪的求索者,它對創作者提出了不同於一般題材的更高的創作要求。

——編 者

以更文學化的姿態書寫革命歷史生活

汪守德

近日在江西寧都研討革命歷史題材的文學創作,並且重走五次反“圍剿”戰爭的舊戰場,這很有意義。通過身臨其境的實地觀摩與體察,可以使人們再次進入到革命歷史和戰爭歲月的幽深時空,聆聽與懷想仿佛早已遠去的歷史聲響。那迎風招展的獵獵軍旗,那淒清激越的戰斗號角,那兩軍對壘的慘烈厮殺,似乎都在我們的眼前一一復活,如重槌在心中狠狠敲擊。作為這支紅色隊伍的后來者,望著一處處記載著革命戰爭歷史的遺跡,在內心裡時時會涌起對革命先烈、對革命老區無限的虔敬。

對於革命歷史題材的文學創作,作家們已經進行了相當艱苦卓絕的努力,發表與出版的作品不計其數。但在這一題材領域裡,似乎依舊存在欠缺,數十年的時光已悄然而過,卻仍沒有更多更高思想藝術分量的作品,能與這個偉大的革命歷史戰爭生活相稱或媲美,一種深深的遺憾至今猶在人們的心頭盤桓縈繞。細想起來,這種遺憾或許正因為以下幾點:

首先是再現力不足,革命戰爭的歷史是如此波瀾壯闊和殘酷無比,而我們在反映和描寫上有時還顯得單調與單薄。表現這一題材,既要描寫戰爭的真正進程,頌揚領導者和戰斗者的智慧與勇敢,更要關注常被忽略的戰爭生活背面,關懷戰爭中的個體命運,善於發現和運用富有深刻文學意味的細節,讓凱歌與悲壯一起呈現在作品中,從而寫出最具真實肌理的、豐富而廣博的革命歷史生活。

其次是思考力不足,眾多此類題材的作品,往往滿足於對已知思想與寓意的簡單重復或形象表達,這樣的作品自然談不上有多少價值。怎樣對革命歷史進行更為深刻和獨特的開掘與概括,揭示出富於創見、與眾不同的意味與內涵,是頗為重要的。思考力的強弱決定著一部作品的深度和力量。

再次是想象力不足,這一點尤其是我們的創作之短,有時看起來十分精彩的故事與情節,進入作品就變得平淡與寡趣,不那麼吸引人。這涉及到我們的觀察視野是否寬廣、心靈空間是否自由、創作才能是否獨具,進而是否能胸無挂礙地張開想象的翅膀。

第四是書寫力不足,這導致不少看似氣勢如虹的作品,終歸以力弱示人。所謂書寫力應該是作家修養、功力、積累、見識和激情的一種集合,有怎樣的書寫力,決定作品具有怎樣的沖擊力和震撼力。對革命歷史題材創作而言,作家的這種力和氣都是需要蓄養的。

我們過去對革命歷史生活的寫作,常以老戰士的視角和軍史的視角來展開,今后怎樣以更文學化的視角,來書寫革命的歷史進程及與之相伴的苦難與抗爭、悲壯與慘烈,告訴后人戰爭究竟是一副怎樣的真實面貌,有多少生命在戰斗中放出光彩或悄然逝去,則變得尤為重要。從某種意義上講,作家不僅是革命歷史的記錄者,更是一個民族靈魂的書寫者。扮演好這樣一個角色,就要在進行清醒澄澈的歷史思考的同時,更加體現善與愛、真與美,將對這一題材所富含的激情與悲憫,灌注於新創作的文本之中。歷史終將轉身而去,對歷史的探尋、書寫則長留人間。

(作者為文學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