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好革命歷史題材的富礦【3】
軍事文學和70后寫作
李 浩
軍事文學創作尤其是戰爭文學創作,一直是人類文學中的一大富礦。對於這一富礦的開掘,產生了諸多影響深遠的經典之作,從《伊利亞特》到《戰爭與和平》,從《好兵帥克》到《靜靜的頓河》……這是一個很長的名單並且還會不斷增加。軍事文學如此受青睞,我覺得重要原因是:戰爭,用極其嚴峻的方式把人的命運和行動推向極端,它時時考驗著身處其中的人,讓他內在的人性、理想、欲望、心理、命運都處在一個重要而險峻的位置上,讓他無法過多地修飾和隱藏。而文學,本質上就是對人心人性“最幽暗的沉默區域”的追問和體察,並從中發現值得珍視的光,從而讓我們思忖我們如何生活,如何才能進入更好的生活,為了達到這點,我們時常會把日常推向險峻,有時不得不借助魔幻和變形的方式……而軍事文學尤其是戰爭文學在這點上有著天然優勢,所以它更是文學的,更會成為文學的。我生也晚,遠離了戰爭,這當然是幸運和幸福,然而在我看來,對於有著血火考驗、命運考驗、靈魂考驗的戰爭文學創作,70后作家也不應缺席,如果我們有朝向闊大、朝向經典的志向,那麼革命歷史題材的文學創作就應成為我們深入挖掘甚至再度挖掘的一大富礦。它,既會對我們的寫作構成滋養,也會對我們的人生和智識構成滋養。
前些日子曾參加一個關於70后寫作的會議,有批評家用委婉的方式對70后寫作提出批評,她說我們更多的是在完成“室內劇”——我理解她的這一指責。的確,時下我們的寫作自覺與不自覺地進行著自我限制,更多地書寫一己悲觀,書寫欲望和欲望的不得,書寫“室內”的悲觀愁苦,而對“在我之外”的更多、更廣闊也更復雜的世界和人生缺乏審視與體察——我把它當作一個真誠而有針對性的警告。作為70后寫作者,我想隨著時間、年齡和寫作自身的積累,我們中的許多人會不甘於隻做“室內劇”,而希望能夠有更廣闊、更深刻、更雄厚的書寫,希望展示和認知更多人的共通命運,而涉足於軍事文學甚至戰爭文學,應是一個重要的選擇。我們承認,對於抗日戰爭題材、紅色歷史題材的書寫已經數量眾多,為我們提供了諸多借鑒,但同時我們也認為,值得深入挖掘、開拓的點也同樣眾多,留給我們70后作家們的空間也很大。有人指出,蘇聯的衛國戰爭題材的書寫,親歷者們未能提供出更為經典的文學,而對它的經典書寫恰是他們的后輩作家完成的,因為這些后輩作家雖然缺失了戰爭經歷,但他們卻有更好的文學訓練,更為廣闊和宏觀的視角,也有前人積累的拿來——我想,對於像抗日戰爭題材、紅色歷史題材的文學書寫,尤其是經典化努力,70后作家更負有責任。
完成這一書寫,文學積累是一要務,而更重要的,是我們應當讓自己努力地進入到那段歷史歲月,努力尋找那些經歷者的“靈魂”,嘗試與他們相遇。我們需要完成與他們的“心靈對話”,需要了解他們更多的酸甜苦辣,了解他們的疼痛和承擔,了解他們的付出和對付出的理解,了解他們想要的新世界新生活,了解他們的榮光和生長著的英雄情結,了解他們的掙扎和更大的悲憫……為了完成這種了解,其實需要與前輩“共同生活、靈魂對話”,時間上也不能太短。這當然是一項迫切的任務,我相信諸多70后的寫作者們正在努力,而作為他們中的一員,我也願意要求自己,期望能寫出反映革命歷史戰爭的好書。
(作者為河北省青年作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