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加快構建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和史學學科創新體系【2】

原標題: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加快構建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和史學學科創新體系
作者:王偉光    發布時間:2016-11-28    來源:《世界社會主義研究》
分享到 :

二、堅持唯物史觀對歷史學的指導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區別於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標志,必須旗幟鮮明加以堅持。”堅持以唯物史觀指導我國史學研究,是我國史學發展必須解決好的首要問題。我國的歷史研究離開了唯物史觀指導,就會迷失方向,喪失靈魂。我們必須牢牢把握堅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的靈魂和方向。

1.歷史學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屬性

歷史學是研究人類社會歷史運動過程及其規律的科學,歷史學的研究對象離不開社會歷史現象、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思潮。歷史學的任務,是在廣泛收集、佔有、鑒別史料的基礎上,揭示歷史的真相,說明歷史規律,以便科學地總結歷史經驗,准確地闡釋人類社會歷史活動的本質和規律。人類社會處於階級社會階段的歷史特點決定了歷史學鮮明的意識形態屬性和政治屬性。我國當代歷史學,作為思想精神力量,作為觀念形態的文化,首先是社會主義方向、性質的理論學術,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服務的,是黨的思想文化和意識形態的重要戰線,從屬、服務於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不能脫離黨的政治領導和馬克思主義指導。正確認識這一問題,關系到我國當代歷史學的性質方向和繁榮發展。我們不否認也不反對個人研究興趣、愛好和追求,但作為黨領導的歷史學工作者,個人的興趣要服從於人民、黨和國家的需要,要為現實服務、為人民服務、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

強調歷史學的意識形態屬性,絕對不會否定或削弱其科學屬性和文化、學術價值。在歷史研究中,必須處理好學術與政治、與意識形態的關系,正確區分學術問題和政治問題,不要把一般的學術問題當成政治問題,也不要把政治問題當作一般的學術問題﹔既反對把學術問題、理論問題和不同觀點的討論無限上綱,與政治問題、意識形態問題不加區別地混淆在一起,反對“打棍子、扣帽子、抓辮子、裝袋子”的階級斗爭擴大化做法和用解決政治問題的辦法對待學術問題的簡單化做法,也反對打著學術研究旗號從事違背歷史學屬性、背離學術道德、違反憲法法律,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人民群眾背道而馳的虛假的“學術”行為。

2.唯物史觀是史學研究的利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科學如何進步,馬克思主義依然顯示出科學思想的偉力,依然佔據著真理和道義的制高點。”

唯物史觀是科學的歷史觀,是史學研究的思想武器。堅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是中國特色歷史學最鮮明的特色,是中國特色歷史學繁榮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是我們在錯綜復雜的形勢下,保持清醒頭腦,保持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學術導向的思想政治保証。當年,郭沫若在談到唯物史觀對他學問和人生的作用時說:“尤其辯証唯物論給了我精神上的啟蒙,我從學習著使用這個鑰匙,才認真把人生和學問上的無門關參破了。我才認真明白了做人和做學問的意義。”

我國老一輩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在研究歷史問題時始終堅持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階級分析法。著名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翦伯贊精辟地指出:“要嚴格地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原則,把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放在他們自己的歷史條件之下,用無產階級的階級觀點加以說明。如果離開無產階級立場,不用階級觀點進行分析,而只是用歷史條件與歷史傾向、歷史局限性等為某一歷史事件或人物的落后、反動進行辯護,這就不是歷史唯物主義而是客觀主義。”著名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尚鉞提出要對史料進行階級性分析:“運用史料還要嚴肅地掌握階級性,馬列主義告訴我們:歷史科學就是嚴肅的黨性科學,所以必須掌握階級觀點,因為不嚴肅掌握階級觀點,就要犯大的原則上的錯誤,同時我們搞歷史的人是知道的,過去歷史記錄權不掌握在人民群眾手裡,掌握在奴隸主階級手裡,掌握在封建主階級手裡,掌握在資產階級手裡,因此我們運用過去史料,要不嚴格地批判地來看這些史料,就很容易落在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那個迷魂陣裡邊去。”

我國一些國學功底很深的史學家堅信唯物史觀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堅持階級分析方法。著名史學家呂思勉在晚年自述中說:“予之將馬列主義與予舊見解相結合融化,其重要之點如下:﹙一﹚舊說皆以為智巧日開,則詐欺愈盛……得今社會學家之說,乃知欺詐之甚,實由於社會組織之變壞,非由於智識之進步……﹙二﹚超階級之觀點,希望有一個或一群賢明之人,其人不可必得……今知社會改進之關鍵,在於階級斗爭……﹙三﹚國家民族之危機,非全體動員,不能挽救,而階級矛盾存在,即無從全體動員……故今日之社會主義,實使人類之行動,轉變一新方向也。”著名經學家周予同總結用階級分析方法分析中國經學演變時說:“根據經學家在不同歷史時期中對某些‘經學’問題的一定共同點的思想體系而形成經學派別,而這種派別歸根到底又受經學家的世界觀的直接支配。就其‘繼承’的形式來看,有其師承關系或治學方法的基本一致性;但就其本質來說,是有其階級性的,是和時代的特點密切相關的。”

3.弘揚我國史學研究的馬克思主義優良傳統

近代以來,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我國許多老一輩歷史學家深受馬克思主義影響,學習、運用唯物史觀的立場、觀點、方法於史學研究,開創了我國史學研究的嶄新局面。李大釗曾這樣描述唯物史觀在中國早期的傳播:“晚近以來,高等教育機關裡的史學教授,幾無人不被唯物史觀的影響,而熱心創造一種社會的新生。”1922年,著名清史專家蕭一山在《史學之研究》中專門論述了“唯物史觀在史學上之價值”。他說:“唯物史觀在史學之價值,既如此其重大,而人生所被之影響,又如此其緊要,我輩不可不明其真義,藉得一新人生之了解。”

新中國成立后,一大批歷史學家更加自覺地接受唯物史觀指導,努力構建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形成用馬克思主義指導史學研究的一代新風。著名經學家周予同在自傳中記述了他對唯物史觀的看法:“我研究中國的經學與史學,主觀上是要從思想上文化上清算長期的封建社會……清算封建社會,如同醫學家解剖尸體,需要有犀利而合適的解剖刀。我年青時試用過多種解剖刀,也就是中國的和西方的社會歷史學說,主要是進化論。但用來用去,還是認定隻有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才能幫助我們解決封建的、資產階級的學者們總是糾纏不清的問題,指引我們把社會歷史的研究變成科學。我在五四時代就已結識毛澤東同志,聽過李大釗同志的演說,也訪問過魯迅先生。他們努力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實事求是地解決中國面臨的各種問題,使我十分欽仰。我覺得我們研究學問,也應該走他們開辟的道路,解剖刀才能發揮作用,既不會泥古不化,也不會亂砍一氣。”著名魏晉南北朝史專家唐長孺1955年在出版《魏晉南北朝史論叢》跋語中寫道:“在研究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企圖解決歷史上的根本問題,必須掌握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1979年回憶新中國成立初期學習唯物史觀帶來史學的巨大進步:“記得建國初期,史學工作者都在努力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並試圖應用到自己的專業研究中去。在史學界展開了關於古史分期、漢民族形成、資本主義萌芽……一系列的討論,編輯了大部頭的史料叢刊。史學界出現了一片欣欣向榮的新氣象。”著名歷史學家何茲全晚年表示: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仍是指導歷史研究的最正確的歷史理論和方法。

4.堅持用唯物史觀指導史學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自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自覺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貫穿研究和教學全過程,轉化為清醒的理論自覺、堅定的政治信念、科學的思維方法。”廣大史學工作者落實、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要自覺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必須首先做到解決好真學真懂真信,最終要落實到怎麼用上來。

1944年2月,毛澤東同志在《整頓黨的作風》一文中指出:“對於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要能夠精通它、應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於應用。”馬克思主義不僅在於解釋世界,更重要的在於改造世界。掌握馬克思主義必須體現在用上。對於史學工作者來說,體現在運用唯物史觀於史學研究,提出歷史問題、分析歷史問題、認識歷史問題,出成果,出人才。當前,史學工作者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堅持運用唯物史觀,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蔓延和危害,堅持史學研究的正確政治方向和學術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