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加快構建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和史學學科創新體系

原標題: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加快構建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和史學學科創新體系
作者:王偉光    發布時間:2016-11-28    來源:《世界社會主義研究》
分享到 :

摘 要:近年來,唯物史觀受到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嚴重挑戰。堅持以唯物史觀指導我國史學研究,批判歷史虛無主義,是我國史學發展必須解決好的首要問題,為此,必須堅持唯物史觀的基本立場、基本觀點、基本方法。歷史學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屬性,因此,要深刻認識到唯物史觀是史學研究的利器,宏揚我國史學研究的馬克思主義優良傳統,堅持用唯物史觀指導史學研究。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特色史學建設,需要樹立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靈活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努力為人民而從事史學研究﹔需要不辜負時代要求,努力推進我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及其話語體系創新建設﹔需要加大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與史學研究成果普及,反對歷史虛無主義。

關鍵詞:唯物史觀 中國特色 馬克思主義 史學

為了更好地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必須把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加快構建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和史學學科創新體系作為中國史學界的重要任務。

一、堅持唯物史觀的立場、觀點和方法

唯物史觀的創立,是人類思想史上的一次偉大革命。它將唯心主義從社會歷史領域徹底清除出去,從而徹底解決了歷史觀領域唯心史觀長期佔統治地位的狀況,實現了自然觀上的唯物主義與歷史觀上的唯物主義的統一,馬克思主義哲學成為徹底的和完備的唯物主義學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我們黨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系統、具體、歷史地分析中國社會發展的規律,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過程中不斷把握規律、積極運用規律,推動黨和人民事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歷史和現實都表明,隻有堅持唯物史觀,我們才能更好地識別各種唯心主義觀點、更好地抵御各種歷史虛無主義謬論,才能不斷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斷開辟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

堅持唯物史觀,需要准確理解和全面掌握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體系。歷史唯物主義理論體系的內容十分豐富。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等著作中,對唯物史觀的基本思想作了精辟論述,論証了唯物史觀的基本范疇和規律,勾劃出了唯物史觀理論體系的基本框架和主要理論觀點,如生產觀點、群眾觀點、階級和階級斗爭觀點,以及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相互關系理論、社會經濟形態理論、社會基本矛盾理論、國家、社會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理論、社會意識形態理論、社會利益理論、人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理論,等等。

唯物史觀是一個完整的、系統的、科學的理論體系,弄懂弄通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就可以更堅定地堅持工人階級和人民群眾的立場。而始終堅守工人階級和人民群眾的立場,又可以堅定地把握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就可以把這些基本觀點作為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運用到實踐中去,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就可以堅守崇高理想信念,堅持正確方向,駁斥種種謬誤,不斷取得勝利。

近年來,唯物史觀受到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嚴重挑戰。當前,在我國存在一股否定歷史唯物主義、否定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的錯誤傾向,集中體現為“三化”:一是把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邊緣化”,二是在史學研究中“去政治化”,三是在史學研究中“去意識形態化”。這“三化”集中起來可以稱作徹底的“告別革命”。這個“告別革命”,不僅是要告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而且對於歷史上一切推進社會進步的革命,都要告別。這股“告別革命”的錯誤思潮,實際上是一種逆歷史而動的唯心主義歷史觀,形成了一股歷史虛無主義思潮。

批判歷史虛無主義,就應該堅持唯物史觀的基本立場、基本觀點、基本方法。江澤民同志多次強調:“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忘,堅信群眾是真正英雄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能丟。”“要在全黨范圍內進行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教育,批判各種否定、貶低人民群眾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歷史唯心主義觀點,牢固樹立推動歷史前進的決定性力量是人民群眾的科學觀點。”要落實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12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進行集體學習時的要求:“推動全黨學習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更好認識國情,更好認識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大勢,更好認識歷史發展規律,更加能動地推進各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