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加快構建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和史學學科創新體系【3】

原標題: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加快構建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和史學學科創新體系
作者:王偉光    發布時間:2016-11-28    來源:《世界社會主義研究》
分享到 :

三、努力推進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特色史學建設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習近平總書記在致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的賀信中指出:“歷史研究是一切社會科學的基礎,承擔著‘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使命。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鑒歷史,可以給人類帶來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明天的智慧。歷史是人類最好的老師。”希望廣大歷史工作者能夠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精神,積極構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特色史學創新體系。

1.樹立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靈活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努力為人民而從事史學研究

今天,黨所領導的中國特色史學,特就特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指導地位上。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首先必須解決好史學研究為什麼人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要有所作為,就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作為歷史研究者,核心要解決好為什麼人的問題,時刻關注人民對歷史研究的需求。如果無法滿足人民的需求、脫離了人民,史學便不能吸引人、感染人、影響人,也就失去了生命力,更不可能發揮自己的社會功能。侯外廬先生曾說過,偉大的時代驅使我將全身心投入新史學的踏勘。著名歷史學家陳垣在反思解放前“為學術而學術”的治學方法時說,以前的研究“談不到大眾化,更談不到為人民服務”,“糊裡糊涂做了一輩子學問,也不知為誰服務”。新中國成立后,“我們可以按照人民的迫切需要、國家當前的任務來從事科學研究工作了”新中國成立后,歷史學界堅持為人民書寫歷史,撰寫了一大批反映勞動人民的史學著作。譬如加強了農民戰爭的研究,開辟了中國農民戰爭史新學科。英國著名歷史學家巴勒克拉夫對此評價說,新中國歷史研究由於強調了農民戰爭的革命性以及對促進社會變革的推動作用,“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語言”,“建立了評估和重現中國過去歷史的標准”,“這個問題為中國歷史學增添了一個新領域,卻是毫無爭議的”。

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自覺為人民做學問,就要站在人民的立場上,堅持科學性與革命性的統一。科學性和革命性在馬克思主義中是內在地、不可分割地結合在一起的。馬克思主義要求歷史學必須把嚴格的、高度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結合起來。研究立場是任何一位史學工作者都無法回避的。列寧明確指出:“唯物主義本身包含有所謂黨性,要求在對事變作任何評價時都必須直率而公開地站到一定社會集團的立場上。”隻有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嚴肅立場,才不會被個人私心、個人恩怨和狹隘利益遮蔽住自己的眼睛,在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中抓住本質。站在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群眾的立場,運用唯物史觀研究歷史,才能得出有益於廣大人民群眾的觀點和結論;如果站在剝削階級立場,運用唯心史觀,就會得出不利於人民群眾的觀點和結論。郭沫若在闡明自己的歷史研究時說:“我是以一個史學家的立場來闡明各家學說的真相。我並不是以一個宣教師的態度企圖傳播任何教條。”“是什麼還他個什麼,這是史學家的態度,也是科學家的態度。”翦伯贊也說過:“歷史學是一門科學,第一是科學性,第二是革命性。”黨領導下的歷史學工作者要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從事史學研究。

2.不辜負時代要求,努力推進我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及其話語體系創新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面對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的新形勢,如何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文化軟實力、提高我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迫切需要哲學社會科學更好發揮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對哲學社會科學界提出了“不斷推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和創新”的任務。在我國發展的重要階段,推進哲學社會科學理論和話語體系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國史學界應直面不足,努力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體現繼承性、民族性、原創性、時代性、系統性、專業性,推進中國特色史學創新體系建設,努力掌握學術話語權。

一要堅持我國老一輩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形成的史學共識。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李大釗、陳獨秀、李達、郭沫若、呂振羽、范文瀾、翦伯贊、侯外廬等一批中國學者就開始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運用唯物史觀研究中國歷史,形成了最基本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共識。這些基本共識是我們構建中國特色史學理論和話語體系的重要前提。今天,建設中國特色史學學術體系、提升話語權,關鍵在繼承前輩學者的基礎上,總結、概括出新的科學概念和學科范式。要堅持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的社會形態演變規律和我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性質判斷等一系列科學范疇,要堅持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資本主義斗爭,舊三民主義和新三民主義,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等科學概念,在更多史料的支持下進一步論証和豐富這些范疇概念﹔要對我國學者有較多話語權的,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關於社會歷史發展規律,以及關於歷史現象、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思潮的學說、觀點進行更加深入的學術研究和論証……隻有在這些方面進行努力,我國史學界才能把中國特色史學創新體系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而不是跟在西方學者后面亦步亦趨。

二要開展扎實深入的史學研究。史學工作者要大力弘揚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的優良學風,推動形成崇尚精品、嚴謹治學、注重誠信、講究責任、扎實深入的道德風尚,營造風清氣正、互學互鑒、積極向上的學術生態;樹立良好學術道德,自覺遵守學術規范,講究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崇尚“士以弘道”的價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學問統一起來;要有“十年磨一劍”的執著堅守,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守得住底線,立志做大學問、做真學問;要把社會責任放在首位,嚴肅對待學術研究的社會效果,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傳播者,以深厚的學識修養贏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領風氣,在為祖國、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實現價值。歷史學者要有甘坐冷板凳的精神,研究要有十分扎實的史料根據、十分嚴謹的論証邏輯,要有令人信服的闡釋力。隻有這樣的研究,才能在學術上有說服力,才有助於提高我國史學創新體系建設水平。

三要自覺貫徹“雙百”方針,提倡學術創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繁榮發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方針。要提倡理論創新和知識創新,鼓勵大膽探索,開展平等、健康、活潑和充分說理的學術爭鳴,活躍學術空氣。要堅持和發揚學術民主,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提倡不同學術觀點、不同風格學派相互切磋、平等討論。著名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劉大年1954年就提出:“隻有創造性的討論,自由的批評,科學才能發展;反之,如果放棄了爭論,取消了批評,任何科學都是不可能發展,不可能進步的……如果我們要學習馬克思主義而又不要批評的精神,這就拋棄了馬克思主義的靈魂。有了批評與自我批評,就可以使我們學習馬克思主義的速度加快。”

四要發揮集體和個人的雙重積極性。建設中國特色史學創新體系,既需要學者個人開展深入的研究,產出一系列運用史料得當、見解獨到的精深專著﹔又需要發揮我國制度的優越性,運用集體力量組織學者攻關,產出多種體系宏大、結構嚴密的大部頭著作﹔還需要具有戰略思考能力的學者在專門研究的基礎上對研究成果進行新的概括,提出具有主體性、原創性的概念和理論,使我們的研究在史學理論和史學方法論意義上對國際史學界產生重要影響。

3.加大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與史學研究成果普及,反對歷史虛無主義

毛澤東同志1959年就說過:“歷史上不管中國與外國,凡是不應該否定一切的而否定一切,凡是這麼做了的,結果統統毀滅了他們自己。”我們在構建中國特色史學體系過程中,要注重普及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創新和史學研究成果,旗幟鮮明地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侵襲。

當前某些歷史研究成果和歷史題材作品竭力淡化馬克思主義關於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是推動人類社會歷史前進動力的觀點,淡化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地位,淡化階級分析方法,淡化主流意識形態,去政治化、去意識形態化,“告別革命”,從而使歷史發展的動力觀、階級觀、群眾觀、社會形態觀等許多牽涉唯物史觀的重大基本理論問題受到挑戰。在某些歷史著述和作品中,剝削階級意識形態沉渣泛起,剝削階級價值觀得到弘揚,客觀上形成了與當前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沖突。某些歷史著述和作品肆意曲解中國歷史的發展道路,某些歷史著述和作品不顧歷史背景、歷史事實,顛倒是非,甚至盲目宣傳某些在歷史上曾經對中國犯有侵略行為的歷史事件、人物等。這些都需要引起我們史學工作者的高度警惕!

史學研究成果要真正能夠服務於人民群眾,服務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要堅決反對錯誤的歷史觀,將科學的歷史觀和歷史知識傳播給大眾,杜絕人為杜撰的虛假歷史。要積極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創新歷史研究的手段、方法、載體。要注重發揮互聯網等現代傳媒在人們工作和生活中的獨特作用,弘揚20世紀五六十年代大家寫小書的傳統,加大科學歷史觀的宣傳教育和歷史知識普及力度,遏制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影響。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歷史表明,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一定是哲學社會科學大發展的時代。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這種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必將給理論創造、學術繁榮提供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也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我們不能辜負了這個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為歷史學的發展提供了廣大的舞台、空間和不竭的源泉。中國歷史學不僅要記錄這個人類歷史上的重要篇章,更要參與這個重要歷史篇章的創造。中國歷史學工作者應該不辜負這個偉大的時代,要大有可為,一定可為,一定能夠創造出無愧於偉大時代和偉大實踐的燦爛的中國特色的歷史學。

(來源:《世界社會主義研究》201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