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逸回忆中共四大(1990年2月)【3】

作者:    发布时间:2012-11-01   
分享到 :

伍廷康氏未作报告

当时第三国际驻华代表维金斯基(华名伍廷康)。某日会议结束时,秘书处报告称维金斯基要和代表们见面并发表一项报告,请各代表晚间分批前往外白渡桥畔的苏联领事馆会合。我们依时前往,见到维金斯基。他开口就说他原来准备就无产阶级运动作一报告,但据报告领事馆附近已有若干警探监视,恐引起租界方面注意,只好停止进行,日后再将原稿交付中共中央在大会中宣读。任翻译者是张太雷或他人已记不清,只记得他关照各代表公批外出,最好到大世界或电影院等人众猬杂的地方兜一转,不要直接径回住所,以免被人跟踪。我们外出时并未见路上有何异状,只是突然有许多华人晚间进入苏领馆,自难免引起警探注意。至于维金斯基所说的报告,则直到终会也未见在会议中提出。[注:李华明同志认为“四大”通过十几个决议案中有《对于出席共产国际第五次大会代表报告之决议案》、《对于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代表报告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状况之决议案》等,说明“四大”是传达了共产国际“五大”的报告的。]

最后一项节目是推举第四届中央委员。那并非由各代表投票或选举,而只由陈仲甫提出一项名单交大会表决。计正式中央委员9人,名单如下:陈独秀、李大钊、谭平山、张国焘、瞿秋白、蔡和森、李维汉、彭述之、项德隆。

当时,有山东代表尹宽提出异议,说他动身之前,山东同志有一项意见,表示反对张国焘任四届中委。陈仲甫当加解释,说党中央人才有限,用人只能取其能力和贡献,难以顾虑他的缺点,如过分苛求,会丧失一些有用人才。尹宽也未坚持。按张国焘是中共原始建造人之一,在劳工和学生群众中很有威望,他能力极强,缺点也多,所以引起若干人不满。他原为二届三名中委之一,负责中央组织部;到三届大会因一些争端未能蝉联中委。此次大会他未能出席,但有一信写给大会,申述他的一些意见,只记得其中一项要求中央加强出版工作,把一些重要理论书和有关苏联的著作译成中文出版,以期提高国内党员水平并加强宣传作用。有人认为他这封信无异于一种竞选中委的伎俩,结果如愿以偿。

随后,陈仲甫提出候补中委5人:王荷波、邓培、罗章龙、张太雷、朱锦堂(此名单可能有误,但王、邓、罗、张四人则绝无疑问)。自然也通过如仪。其中王荷波是津浦路工人运动领袖,邓培是唐山铁路工人,曾赴俄参加这一项会议,见过列宁。

随后分配中央局职务分工。其时各地党组织负责人的称谓不一,有“委员长”(《确认》一文中“原上海地委委员长庄文恭……”一语可资证明),“秘书”或“书记”的纷歧。此次大会中始经陈仲甫声明,以后各级委员会总负责人概称“书记”,自此成为实例,沿习至今。

中委的分工,由陈仲甫任书记,谭平山负责组织(一说由陈仲甫兼);彭述之负责宣传,由蔡和森、瞿秋白相助,二人主要职责为《向导》周刊的编辑;张国焘主持职工运动,张未到沪前仍由项英负责;向警予负责妇女运动;张太雷负责社青团工作。

在与会诸人中,以笔者党龄最浅,也仅读几本马恩的古典著作,对于一般工作和政策较少了解,以是在会议中除照例就我所代表的天津方面工作作一报告而外,在讨论中可说是不能赞一词。笔者当时已专任党方工作,不再负社青团责任。但继之举行的社青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仍被推选为候补中委,和林育南、陈乔年(仲甫次子)这些资深同志站列。

“四大”后不久,中山先生病逝北京,广东方面两次东征,清除民陈炯明余孽,同时在上海爆发了五卅运动,中国革命运动进入了波涛澎湃的高潮。

(选自李逸:《中共“四大”会议琐记》,《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