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对中共六大的评价【3】

作者:    发布时间:2012-11-13   
分享到 :

首先,对于革命高潮与低潮,有几个问题一直是模糊的:一、对革命高潮的客观条件与主观力量区分不清楚,不知道主观的群众运动对促成革命高潮到来的作用。所以后来对革命高潮的估计,往往强调有利的客观条件,而不知道主观力量薄弱是不能真正造成革命高潮的。二、没有把革命高潮与直接革命形势区分清楚,不知道革命高潮是说明起义的条件正在甚至已经成熟,但仍不是说全国可以马上到处起义。如一九三○年农村革命形势是高潮,但不能马上到处起义。立三路线的失败就因为要到处起义。三、没有把局部的高潮与全面的高潮区分清楚。所以当时虽然肯定了是低潮,但并没有很清楚地去了解这个问题。正因为没有把这几个问题弄清楚,所以我们一九二八年十月回国后,对革命高潮问题还是空洞地争论浪潮与浪花的问题。

其次,在策略方针问题上,也有几点是模糊的:一、虽然当时决定了我们是退却,争取群众,但是“六大”对于高潮是进攻,低潮是退却,并没有斩钉截铁地分别开来。二、没有弄清在总的退却中,还可以在局部的地方举行进攻与攻势防御。例如当时在井冈山就是局部的进攻,但在全国是退却的。三、没有弄清在进攻中也有退却。如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时,在进攻中有时还采取退却的办法。由于对这些问题没有清楚认识,所以不能使策略更具体明确,而当时是有可能去认识这些问题的。这是“六大”的缺点。

我们对革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没有很好分析,同这个问题相联系的“乡村中心”、“乡村战胜城市”的观点也没有产生。依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与理论水平,要求“六大”产生一个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乡村作中心的思想是不可能的。当时虽然有了农民游击战争,但我们这种经验还不够,还在摸索。我也根据历史的经验与当时的情况研究了一下,太平天国是从乡村中发动的,占了南京才有以后的局面。还有一种“流寇”式的农民游击战争,没有占城市,终归失败。这些使我感到要以城市作中心方能长期存在。俄国一九○五——一九○七年革命失败后,农村也没有高潮,而且农村的革命运动比城市的工人运动更快地低落下去。至于其他的小国家更不用说。所以在历史上无论中外都找不到农村包围城市的经验。从我国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正是处在整个农村革命的游击运动非常困难的时期,蒋桂战争还未爆发,想在这种情况下肯定以乡村作中心是不可能的。

讲到乡村中心的时候,还必须联系到一个问题,即农民必须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但当时要党不去用主要的力量与城市无产阶级联系,而把主要力量放在农村,这是史无前例的。共产国际的一切文献,一讲到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就是同工人运动联系在一起的。只有中国党经过长期的实践,证明在脱离城市无产阶级的情况下,也能够锻炼成为一个坚强的布尔什维克党,这才能得出这个结论来。我们研究这个问题,不妨再从反面想一下,如果没有坚强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即使以“乡村为中心”,也难免要失败,事实上也是有许多地方失败了的。当时海陆丰的力量比井冈山大,各种条件都比井冈山好,但结果还是失败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那里无产阶级领导的思想没有展开,由于领导上还带有小资产阶级革命家的气味的缘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