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千人大会前的共识与歧见——1961年北京会议、庐山会议若干议题述评【3】

作者:王素莉    发布时间:2013-01-25    来源:中共党史研究
分享到 :

二、庐山会议的具体“退”与抽象“进”

邓小平主持了庐山会议的筹备工作,当时的主要矛盾是粮食短缺,降低重工业“高指标”是突破口。为了保证这项调整更符合实际,他专程赴东北调研保证鞍钢冶炼设备开工2/3的措施问题。邓小平在听取宋任穷汇报后指出:“以钢为代表的重工业,产量从一千八百万吨减到一千万吨是个限度。保鞍钢是个战略问题,保鞍钢三分之二生产能力是个界限”。“现在讲农轻重,‘农、轻’是上,‘重’是下。要保证逐步地上,逐步地下。过去是‘重’一马当先,现在不要又在另一方面过分突出,要正确处理农轻重的关系。”【《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下),第1648-1649页。】但受原料、燃料的限制,全国工业生产形势仍呈下滑趋势,钢产量指标只完成了45%。中央书记处听取国家计委1962年计划控制数字的汇报时,邓小平批评说:“去年钢完成了1840万吨,还是一马当先,影响了八字方针的贯彻。今年又是高指标,1800多万吨钢,基本建设规模过大,还是影响八字方针的贯彻。”他指示:“要确实贯彻八字方针”【转引自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第630页。】。李富春提出:“如果今明两年内,大家还是追指标、追项目,不退下来调整,就要犯错误。”【李富春在全国计划会议上的总结报告(1961年8月11日)。】周恩来也赞同要“坚决退够”,他说:现在“要讲不大好的形势,对工业、城市问题,应吸取深刻的教训”,“不能老是追求数字,瞎指挥,如果再不意识到就要负更大的责任”【《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第431、426页。】。

庐山会议从1961年8月23日开到9月16日,一共开了25天。粮食问题是主要议程。但解决粮食问题的首要环节,仍然是重工业“高指标”问题。

8月23日,毛泽东召集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各中央局第一书记开会安排会议议程。毛泽东用了三个“不甚了了”来形容经过大挫折后对搞社会主义“没有把握”的心态。他说:“我们有把握的、有成套经验的还是民主革命。”“讲到社会主义革命,则不甚了了”;“对社会主义,我们现在有些了解,但不甚了了”;“搞社会主义我们没有一套,没有把握。比如工业,我就不甚了了。计划工作怎么搞,现在总搞不好。”【《毛泽东传(1949-1976)》(下),第1168-1169页。】从历史上看,中国社会主义是按照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建立和发展的。1953年国家确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第一个五年计划将国家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58.2%用于工业基本建设,其中的88.8%用于重工业建设【参见《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第204页。】。这在客观上要求全体人民不能不节衣缩食,有人呼吁政府“施仁政”,毛泽东曾以“大仁政”回应,所谓“大仁政”就是为了人民的长远利益【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24次会议上的讲话(1953年9月12日)。】。但三年“大跃进”运动中,重工业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32.3%,第一个五年只有18%;钢产量平均每年增加444万吨,第一个五年平均每年只增加80万吨;煤产量平均每年增加9045万吨,第一个五年平均每年只增加1285万吨”【《参考资料》,中发〔61〕608号(1961年9月30日)。】。虽然这个统计数字是庐山会议作为“大跃进”成绩提出来的,但李富春仍旧反思说:“三年的工业平均发展速度是44%,但是大跃进到什么程度值得从工农业水平研究,我们的问题是缺乏从实际出发,到底和应当快多少,没有解决。到1960年下半年才真正认识到农业是短腿,工业是长腿。”【北京中央工作会议小组会议简报,第二组(西南、西北)第3号(1961年5月24日)。】重工业计划指标要以农业能够为城镇提供的商品粮为基础,这是“大跃进”血的代价换来的教训。

李富春承担了重工业“高指标”的主要责任。9月2日,他在庐山会议上作《关于工业问题》的报告,回顾了三年“大跃进”发展的三个阶段,对经验教训作了全面梳理。他认为实际工作中的缺点错误,主要发生在1959年庐山会议到1960年北戴河会议这段时间。他说:1960年定了“以1840万吨钢为纲的工业生产指标,并提出了‘开门红’、‘满堂红’、‘第二本账’,基本战线拉得更长。1960年计划内和计划外基本建设投资为384亿元,比任何一年都大得多。到去年第四季度,仍孤立保钢,使各方面都绷得很紧,这就加重了国民经济的不平衡”。李富春提出:“这几年计划指标过高,国家计委,特别是我应负主要责任”。他再次提出,重工业“高指标”,“要退下来才能调整,要退够才能调整”。【李富春关于工业问题的报告(1961年9月2日)。】毛泽东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都赞成李富春的意见,认为“只有退够,调整好比例关系,才能使国民经济健康发展”【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第631页。】。

在重工业“高指标”退够的问题上,中央领导层已经达成共识。但在对形势分析和困难成因问题上还存在分歧。毛泽东在3月广州中央工作会议上就作出了“现在局势已经是有所好转”的判断。然而在庐山会议的分组讨论中,各地直陈粮食供求关系的紧张状况,则说明即使对重工业“高指标”进行大调整,经济形势也不会立即好起来,“特别是城市工矿区的粮食供应十分紧张,有保不住最低需要的危险”【中共中央关于粮食问题的指示(1961年9月8日)。】。从省以下的情况看,都在考虑如何使农民多吃点,农业恢复点,对于城市想得少了【参见张素华:《变局--七千人大会始末》,第18-19页。】。因此,中央在庐山会议上确定第四季度上调的32亿斤粮食也是困难重重。

在庐山会议的分组讨论中,有人提出:“当前粮食问题的主要矛盾,是国家和农民之间的矛盾。”面对征粮任务,省级领导们各有苦衷。河南“今年是最困难的一年”。广西今年不但遭受自然灾害,还加上“五风”为患,而且有些灾情是两三年累积下来的。江西“到现在为止,灾情仍比较严重”,“如果外调粮食超过七亿五千万斤以上,势必要挤农民的口粮,或者过多压缩其他用粮,挤得过分了,就可能出问题”。上海市要压缩2亿斤粮食供应意味着市区每人要压缩30斤左右,包括郊区每人也要压缩20斤左右。江苏苏州地区几年来调出任务大大增加,口粮大大降低,体质减弱,人口死亡率增高。“福建平均每人每月口粮只有25.8斤,油二两,已到不能再压的程度了。如再压,不仅生产不能维持,而且城市还可能出问题。浙江5月中旬以来,连续遭到风、水、旱、虫灾,特别是6月中旬以后的旱灾,时间长,范围广,超过了1953年。加之农村‘五风’破坏生产力的影响,粮食产量将比原计划减少15亿斤左右”。“山东今年灾情仍然严重,购销逆差9亿斤,原打算除中央已经答应调给4亿斤外,还希望中央给予照顾”。“安徽今年的旱情比1959年的还严重。省库存还是上年期末存的1.8亿斤,以全省人口相比,每人不足6斤,万一出问题,没有一点周转余地”。吉林贯彻“低标准,瓜菜代”的方针,现在已经开始采伐山上可以替代食品的原料,但是如果口粮压得再低也过不去。黑龙江的主要问题是粮食征购大大超过了粮食产量增长的速度。它的后果不仅是降低了消费水平,挖空了储备,更重要的是损害了农村的生产力。辽宁农村口粮按250斤安排,每人每天只能吃6.85两原粮。如果征购30亿斤,则农村口粮只能达到204斤,比1960年至1961年的农村口粮标准239斤还低。现在又还普遍啃青。今年这样下去,明年的情况将更严重。【参见庐山中央工作会议小组会议简报,西南组第1号(1961年8月25日);中南组第5号(1961年8月29日);华东组第1、2、3、4号(1961年8月25日);东北组第1、2、3号(1961年8月25、26日)。】

如此看来,省级领导们在粮食征购上处于两难境地。李先念在中央书记处电话会议上说:“有些地方在开三级干部会讨论粮食问题时‘顶’得很厉害、很凶,斤斤计较。”【《李先念年谱》第3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358页。】中央提出反对“分散主义”即主要由粮食征购而来,而中央与地方在粮食征购上的矛盾,也成为七千人大会召开的直接原因。但省级干部对“分散主义”并不认账。【参见《杨尚昆日记》(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12页。】探究起来,工农业“高指标”、“高征购”仍是首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