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当代社会主义的新发展【2】

作者:黄宗良    发布时间:2013-02-05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 :

科学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

就中国情况而言,历史上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受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影响很大、很深、很久。对于这种影响,我们不仅要“一分为二”,而且要分不同的历史时期来认识。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一开始就是按照列宁的建党原则来进行的。我们党在其“幼年时期”不“走俄国人的路”,是难以设想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纲领和基本思想的要点一度都是在共产国际和联共(布)的指导和帮助下提出的。但是,共产国际和联共(布)在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作用主要则是消极和错误的。这是毛泽东、周恩来等党的领导人的看法。在共产国际中期,也就是苏联模式形成和确立时期,联共(布)实际上把其模式和经验强加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当时苏区的政权建设方面,从政权名称、形式、内容,都基本上照搬苏俄的做法。后来,我们党纠正了王明等人的教条主义错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以新民主主义理论为主要内容的毛泽东思想,在其指导下才有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改革开放以前,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初的一段时间里,我们虽然也提出以苏联为鉴搞社会主义建设,并在实践中也进行了一些探索,但总体上看,在经济体制和经济文化建设上套用苏联模式的情况还很突出,在具体的管理体制上也存在把苏联模式神圣化的倾向(当然也应该看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学习苏联是收到积极效果的,成果也是巨大的。比如,优先发展重工业,是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这不仅是因为那时社会主义建设只有苏联一个榜样,而且也是由于两国国情相近使然,所以,当时学习苏联是必要的。还应该看到,我们学习苏联也并非一切都照搬照抄,比如在政治体制和政权建设上:我们把民族资产阶级划入人民的范围、采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是苏维埃)、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非苏式的一党独存),建立单一制的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非苏联的联邦制),基本上都是依据本国国情和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体制。但是,在一段时间里,一度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追求“一大二公三纯”、分配上的平均主义、经济发展上排斥市场作用等方面,同苏联并无实质上的区别。

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说是在革除苏联模式的弊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以人为本、法治、保障人权等政治文明和思想文化成果,同苏联的执政方针和理念已经有明显的根本性区别。在当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成为一面鲜明的旗帜。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那么,什么是“中国特色”?我认为,其内涵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表明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是具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而不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它是在革除苏联模式的弊端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不是西方的民主社会主义;同时,它也是在纠正毛泽东晚年错误中确立和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表明,明确这三对关系非常重要,否则就会出大的偏差。当然,从思想理论渊源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东方资本主义不发达的国家所搞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在国情方面讲得最多的是“人口多,底子薄”。所谓“底子薄”,不仅指社会生产力比较落后,也指思想文化层面上比较落后。我们是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搞社会主义的。这种社会主义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有时干脆说它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党制定和实行了“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的社会主义。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别于传统社会主义的最重要一点,是使社会主义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关键之点,也是推进社会主义继续发展的最大难点。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本质,对此,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作了精辟概括——“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四,从文化层面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别强调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征程,也是一部发扬传统文化、吸收先进文化、推进文化发展的奋斗史。现在,我们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并特别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说明我们党对文化的高度重视。我认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过程中,仁义、诚信、谦让等社会伦理道德和人生价值观,“和为贵”、“和而不同”、“中庸”(即不走极端、不偏不倚)、“平衡”、“适度”等政治哲学、政治文化,将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和影响。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或者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正如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所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