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当代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近年来,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话题一直为国内外思想理论界所关注和热议,其中有不少问题还引起了学界很大争论。我认为,应注重从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角度去认识和看待当代社会主义的新发展,这样才能得出科学的认识。
马克思提出的社会主义原理之所以是科学,首先是因为它是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继承者
恩格斯晚年曾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这里讲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包括我们常说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前二者的“理论终结”、“归宿”,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狭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结构,则包括理论原理和策略(包括战略)原理。列宁在近百年前曾说过:“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列宁:《在全俄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上关于人民委员会工作的报告》,《列宁全集》第2版第34卷第466页)。
对于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现实社会生活中有两种情况值得注意:一种情况是有些人颇知马列,但一看到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主义便摇头说,“这哪里是社会主义呀”;另有一些人看到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主义同马克思当年所论述的存在某些不一致的情况,便否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正确性。这两种情况显然都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出现这两种情况,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常常没有被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因为历史上“左”的东西坏了它的名声。我认为,谈论社会主义的问题,必须把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科学精神与革命精神统一起来。
马克思提出的社会主义原理之所以是科学,首先是因为它是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继承者,“是从人类知识的总和中产生出来的”。以往,我们对于这一点强调得不够。就这个原理本身,如常被提到的“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两个绝不会”——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两个彻底决裂”——同“传统的私有制”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这些理论原理和策略原理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两大基石”(即“两大发现”)之上的。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内部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内部的基本矛盾是阶级矛盾,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而人民群众则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剩余价值学说则阐明了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从而揭露了雇佣劳动制度的本质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马克思是在这两个理论基础上论证“两个必然”、提出“两个彻底决裂”的。
何谓“科学”?科学就是在揭示事物内部联系的基础上阐明其发展的规律,指明运动发展的大体方向和趋势。但是,社会实践总是比理论要丰富得多、复杂得多。马克思提出的科学理论无一例外地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社会实践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就马克思当年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西方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而言,随着后来的发展,其自我调节能力等许多情况也超出马克思当时的视野之外。这没有什么奇怪。
对于社会主义的实践,首先必须认识到,社会主义革命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东方国家首先发生的。这里的资本主义远未“成熟”,社会矛盾却更为尖锐、复杂;资产阶级未老先衰,工人阶级虽少、却有强烈的革命性。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又传来工人阶级所需要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随后,共产党产生了。这一切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东方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有不少基本情况不像马恩论证、预测、描绘的那么纯粹:这里的工业化还未完全实现,信息化已经来了,产业结构、社会结构更加复杂了;非公有制经济没有还不行,市场经济没有也不行。社会主义的目标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但是在东方社会主义国家所实行的“按劳分配”,也并不像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论述的那么纯粹。按照马恩的预测,“过渡时期”很短,无产阶级专政任务也较单纯,国家消亡很快。但社会主义实践表明,这个“过渡时期”的实践过程比预测的要长得多,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职能要复杂得多。马克思是睿智的,他从来没给自己提出详细设计未来社会的任务。实际上,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学说,首先和主要的不是指其对未来社会的预测。
总之,对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不能教条地理解、机械地照搬,需要以科学的态度来领会其立场、观点、方法,体会其革命精神,特别是其所指明的方向——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实事求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