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二年国外中共党史研究述评【3】

作者:陈鹤 翟亚柳 乔君    发布时间:2013-11-18   
分享到 :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中共党史研究

关于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的研究已然成为国外中国问题研究的热点、重点。无论研究人员、研究领域,还是研究成果都在不断增加。纵观本年度研究,突出反映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中共执政能力建设等方面,而围绕中共十八大的报道成为2012年国外中国问题研究的一个亮点。

关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国外对中国发展模式的争论从未停止,有积极的评价,有严厉的质疑,但被一致认同的是中国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自我发展道路。

模式往往是在比较中产生的。中国模式也是相对于其他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类型而言的。在俄罗斯,许多学者将中国改革与列宁实行的新经济政策进行比较,得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类似于新经济政策的结论。俄罗斯科学院著名中国经济问题专家Э.皮沃瓦洛娃对此提出了异议。她认为,列宁提出的新经济政策意在学会用非主观行为,即用经济的方式来剔除非社会主义的经济成分,学会使经济利益成为社会主义经济遵循的不变原则。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旨在“公有制占主导地位,各种不同所有制形式共存”的基础上建立经济制度的模式。也就是说,不只是公有制的,还有非传统社会主义的经济类型都将写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模式范畴。因此,中国关于社会主义允许社会主义与非社会主义经济形式并存的观点,并不符合新经济政策关于让单一所有制非常缓慢地从社会主义社会剔除出去的思想。她认为,中国在改革期间形成了被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混合式经济”,因为这种经济形式既不属于传统的社会主义,亦不属于新经济政策的社会主义,其中存在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组成理念是“对生产进行社会调控”,即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宏观监督在其中发挥了实质性的作用。Пивоварова Э.К.вопросу о модели социальн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го развитя КНР,2012№4.与西方发展模式比较,曾在中国工作、生活多年的美国人詹姆士?麦克格里格所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中国威权资本主义的挑战》 James McGregor,No Ancient Wisdom,No Followers: The Challenges of Chinese Authoritarian Capitalism,Prospecta Press,2012.一书,赞同把中国模式看作一种独特的体制,一种特殊的自我道路。同时指出其缺陷,认为当前的发展证明它与全球贸易和商业治理存在矛盾,会威胁跨国公司,因为这些公司害怕面对庞大的中国国有企业失去自己的商业秘密和技术。如果中国希望继续走向繁荣,这种模式必须革新。国家必须消费更多自己的产品,它必须学会创新,放开私有企业,中共需要进一步改革以推动经济增长,维护社会稳定。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经济学教授约翰?惠利在《过去十年中国经济结构大转型》文章中提出,中国为何能在过去几十年始终保持经济快速增长,这样的增长能否持续?相当程度上,经济学家格申克龙的“相对落后”理论提供了一种可信解释,也规划了一条发展道路。该理论认为,在经济发展初期,一个经济体越落后,就越可能借助特殊机构的介入为其工业发展提供金融和人力资本。特殊机构可以是银行,也可以是国家。另外,一个经济体越落后,就会越依赖引进技术和提高产能发展经济,而不会看重其本土技术。因此提出了中国必须创新的要求。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8月24日A06版。

俄罗斯莫斯科经济学院第一副院长列夫?伊?雅克勃松在文章《中国经济增长经验可资俄罗斯借鉴》指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动因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积极培育并保持强劲的投资能力;第二,持续增强国际经济合作能力与竞争力;第三,努力扩大国内消费市场,强化内生增长动力;第四,充分发挥政府激励、引导、调控能力,使经济保持赶超活力与抵抗外部冲击能力;第五,持续创新转型、构建适合经济发展的良好机制,使经济发展转向科学发展和创新轨道。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8月24日A07版。

关于中共执政能力。近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政治因素,以及包括中共意识形态、自我调整等问题在内的中共执政能力研究成为各国学者探讨的热点问题。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中国政治研究与预测中心于2012年3月召开了主题为“十年持续发展的政治总结”研讨会,与会的30多位学者就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发展的政治因素进行了探讨。俄罗斯学者认为,过去十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水平,国际地位进一步加强。在充分肯定成就的同时,他们提出,尽管中国顺利解决了许多尖锐问题,但当前中国国家和社会面临的新形势引发的新矛盾和新任务也显而易见。中共在这一时期成功找到了维持国内政治稳定、控制社会不断发展的紧张形势的有效办法,这是因为经济改革的成果为社会改革所服务。国家西部和北部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有助于遏制少数民族地区的离心力,但这并没有完全避免极端主义、恐怖主义和分裂主义的出现。从过去的发展不难看出,经济成就不是解决社会、民族、政治问题的万能工具。收入的增长、教育、社会保障水平的提升提高了生活质量,但与此同时,民众对政治的参与度也在加强,对社会公正、生态问题更加关注。而对于低收入居民来说,社会保障机制发展不健全是摆在国家领导人面前的难题。生活水平的些许提高需要众多国家结构、管理机构的改革、法制基础的完善、国家宗教政策的发展、就业岗位的扩大和一系列社会问题的解决,等等。 Виноградов А.,Лазарева Т.Десятилетие устойчвого развития——политические итоги.Конференция Центра политических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прогрозов Китая ИДВ РАН, Проблемы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2012 №4.

在中共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研究方面,克里?布朗的《中国共产党与意识形态》 Kerry Brow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IdeologyAn International Journal,An International Journal,volume 10, No.2,2012.一文,回顾了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到胡锦涛四代中共领导人意识形态工作的特点。作者指出,毛泽东和邓小平时代中国的意识形态具有两个功能:一是推动和实现现代化,二是为存在分裂和分歧的领域提供共识和凝聚力。毛泽东时代结束后,“四个现代化”成为中共意识形态转向的动力。邓小平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剔除了阶级斗争这个主要目标,取而代之的是更务实的经济目标,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江泽民时期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贡献集中于“中国共产党当前应该代表什么”的问题,使中共从思想上重新界定自己在一个市场化力量越来越稳固的社会中的角色。胡锦涛执政时面对中国社会不平等日益加剧的局面,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不仅提到了经济发展,而且提到了社会发展。“以人为本”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术语。2007年,作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贡献,“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被写入宪法。而美国新泽西薛顿贺尔大学副教授王政(音译)的《勿忘国耻:中国政治与外交关系中的历史记忆》 Zheng Wang, Never Forget National Humiliation: Historical Memory in Chinese Politics and Foreign Relations,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2.,描述了中共如何把百年耻辱的历史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从意识形态方面对未来将领导中国这个崛起大国的年轻爱国者的思想进行引导。

还有学者从中共发挥执政优势善于进行自我调整的角度对中共的执政能力建设展开研究。德国托马斯?海贝勒在其《中国当前形势之我见》 托马斯?海贝勒著,贾亚娟译:《中国当前形势之我见》,《国外理论动态》2013年第1期。的文章中,考察了近年来中国政治和社会发展状况,指出中国是一个发展型国家,重视政治权力对于经济福祉的积极贡献。中国的党政国家体制使之成为一个拥有较强“国家能力”的国家,从而确保其政策在全国范围内贯彻实施。作者指出,通过中外学者包括他本人的研究发现,中国城乡绝大多数人支持现任领导集体和现行制度。这种支持以成功的经济发展为基础,以顺利实现国家发展目标为依托,梦想中国能够走向强盛并与美国在国际舞台上并驾齐驱,能够维护稳定,实现安定团结,这些都是获得民心、赢得支持的根本所在。此外,狄忠蒲的《调整改革:新一届中国领导人面临的执政挑战》、郑永年的《中国共产党从十八大走向哪里?挑战与机遇》等Bruce J.Dickson, Revising Reform: China’s New Leaders and the Challenge of Governance,An International Journal,vol.10, No.2,2012;7.Zheng Yongnian,Where Does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Go From Her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An International Journal,vol.10, No.2,2012.著述,对此也多有探讨。

关于中共十八大。中共十八大前后,国外新闻媒体、政界、学界对大会进行了大量报道评论。早在2012年8月,新加坡东亚研究所的《国际期刊》杂志第2期作为“中共十八大研究专辑”出版,7位知名中国问题学者为其撰文。 相关文章包括:1.Kjeld Erik Brodsgaard,Cadre and Personnel Management in the CPC;2.Kerry Brown,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IdeologyAn International Journal;3.David Shambaugh,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4.Li Cheng,Leadership Transition in the CPC: Promising Progress and Potential Problems;5.David Shambaugh,Peering Behind the Curtain and into the Future: Outlook for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6.Bruce J.Dickson, Revising Reform: China’s New Leaders and the Challenge of Governance;7.Zheng Yongnian,Where Does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Go From Her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国际舆论之所以对十八大如此关注,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过去十年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和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巨大影响。国外媒体已经注意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证明:每次中共党代会的召开,都意味着中国新的进步。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增强了中共指导思想的延续性。有报道认为,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全面总结,强调既要继续推进经济发展,也要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保护生态环境。大会对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阐释,有利于执政党更加机敏地应对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社会现实,顺应中国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感慨中国过去十年取得工业革命以来前所未有的经济成就的同时,国外媒体也指出了中国面临的种种挑战。如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及第二大经济强国,但如何进一步实现脱贫,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根除腐败,缩小贫富差距等都是中共领导层要解决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外媒认为中共正在努力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大会通过修改党章凸显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污染问题在会议讨论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对于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国外媒体主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认为中国经济将进一步影响全球经济。有学者认为,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一直是世界经济的重要参与者,不仅因为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因为中国经济重拾增长的能力。中国市场的需求推动了世界经济复苏,中国经济回暖成为世界经济走出阴霾的最重要推动力。二是关心中国宏观经济走向,包括未来的经济增长方式。有报道指出,无论中共十八大对人事做出何种调整安排,其内部对于经济增长这一长期基本目标始终保持一致。中国领导层对经济的重视和长期从事地方经济工作的经验是中国平稳渡过世界经济危机的重要保证。有报道认为,中国近年来正试图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由出口和投资驱动转变为内需和消费驱动型经济,而经济改革离不开政治推动,经济增长并不等于长治久安。中国奇迹的亮点之一在于经济繁荣,但延续中国奇迹的辉煌,答案很可能在经济之外。未来中国需依赖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制度改革进一步释放增长红利。

可以说,国外对中共十八大理论观点的研究探讨刚刚开始。正如俄罗斯《远东问题》杂志2012年第6期卷首语所言,中国问题研究者接下来要做的是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外交等中共十八大纲领涉及的各方面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Портяков В.От главного редактора, Проблемы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2012 №6.(本文作者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 

来源 中共党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