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印书馆与私营出版业的社会主义改造【4】

作者:杨凤城 张春燕    发布时间:2014-01-20   
分享到 :

结语

商务印书馆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作为个案虽有其特定性,但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私营出版业特别是大型私营出版社的一般蜕变和转型势态。新中国建立之初,长期战争带来的通货膨胀,教科书国营政策,新稿源匮乏,出版、发行与印刷分工和出版专业化的新体制取向以及其他时代因素的交互作用带来的出版困境,不仅是“商务”而且是整个私营出版业均面临的。当然,由于教科书在经营中所占份额重、机构庞大等因素,“商务”的困难较之中小出版企业更为严峻。1950年6月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同年9月全国第一届出版会议后,在国家合理调整工商业的大政策下,私营出版企业有一个发展时期(比较短暂,大约1年半左右),“商务”等大型出版企业因此得益于体制的力量,经营困难状况得到很大程度上的缓解。就“商务”而言,在国家帮助下与政府机关、科研单位建立供稿关系、接受加工订货任务,逐步转型为以出版大学理工科教材和科技图书为主的出版企业,实现了专业化经营,并逐步与发行、印刷脱钩,专一于出版。这实际上已经走上改造的道路,而且较之一般工商企业接受国家指导和管理的力度更强。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商务”率先实现了全面公私合营。其间,对公私合营的积极主动姿态、合营过程中编辑出版机构和人员的调整、清产核资等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机构健全的大型出版社的转型过程。公私合营后的“商务”,从运营到管理实质上已经与国营出版社无异(与其他公私合营企业一样,因股东继续拿定息,所以还不是形式上完全的国营出版社,但这一点只具象征意义)。至1956年6月,国家基本完成对私营出版业、印刷业、发行业的全面社会主义改造。出版业作为一种文化事业,基本上形成公有制一统天下的所有制结构。

与对待一般工商业有所不同,国家出于意识形态的考虑,对“商务”为代表的私营出版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新中国建立之初便有较具体的设想且格外重视。而“商务”等大型出版社也在新中国建立之初便希望得到国家的帮助甚至要求马上公私合营。这主要是各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时代使然,也是计划经济理念和文化资源国家化观念落实的结果。

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科学基金项目《1949—1956年私营出版业社会主义改造》(08XNH049)的研究成果之一 

来源:中共党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