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南方视察谈话”的思想史意义
22年前,当中国改革开放处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邓小平视察南方诸省市,发表重要谈话,不仅稳定了局势,而且安定了人心。如今,22年过去了,随着时光的推移,人们似乎已经逐渐忘却了谈话的内在价值和历史作用。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和改革开放的深入,邓小平谈话的思想史意义则发挥出潜在的影响,并越发凸显出来。本文结合文本,从思想史研究的角度对谈话的内涵做一解析,以期丰富中国共产党思想史的内容。
一、 历史背景
无论是文章,还是谈话,要理解其真实含义,首先必须弄清楚它发表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条件。因此,我们必须要把邓小平的谈话放到当时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中去认知。离开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历史进程,离开是时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状态,谈话特有的内涵、价值乃至锋芒都无从得以准确的把握。
应该说,在邓小平发表谈话之时,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处在生死存亡的重大历史关头。在国际方面,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实乃多事之秋,震撼世界的历史巨变接踵而至:“柏林墙”倒塌,两德统一;苏共解散,苏联解体;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瓦解,“冷战”终结。
而在中国国内,众所周知,同样经历着巨大的政治动荡,面临着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政治危局。执政党和人民荣辱与共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怀疑,具有社会主义特征的改革开放事业能否如常继续,是否需要改弦易辙?另一方面,始终信奉斗争哲学、对“以阶级斗争为纲”情有独衷的反改革势力重新聚合,重弹历史陈调,企图完全否定改革开放的成果,进而否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确立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事实上,不可忽视,直到邓小平在南方诸省市发表谈话以后,北方的重要城市仍持反对的立场,甚至欺世惑众,拒绝传达谈话,依旧我行我素,坚持“反对和平演变”,企图回归“以阶级斗争为纲”。
因此,在这重大巨变之时,遇险不惧、遇惊不乱,能够保持着清醒和理性,这是历史向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思想挑战,历史也呼唤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把握方向、启蒙民众。
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参见《在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上的悼词》,《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28页),邓小平不负党心民望,适时地发出了自己的深邃见解。他的谈话确立了基本的基调,这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理性地看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理直气壮地反“左”。他甚至做出十分肯定的判断——如果不是这样,如果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那必将是“死路一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