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阵营的和平竞赛大潮与中国的“大跃进”运动【2】
二、社会主义阵营的和平竞赛大潮与中国“大跃进”运动的发动
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的发展战略。而此时正值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各国在经济建设中取得明显成就,进一步掀起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并不断加快“赶超”步伐的时期。
1955年年底,鉴于万隆会议和日内瓦会议的成功,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影响日益增强,中共中央估计可能出现10年到12年的和平时期,认为应当利用这一和平时期加快社会主义改造和国民经济建设。[14]1957年11月,毛泽东就提出:“赫鲁晓夫同志告诉我们,十五年后,苏联可以超过美国。我也可以讲,十五年后我们可能赶上或者超过英国。”[15]可以说,这时在毛泽东的头脑中已经开始了“赶超”的构想。1956年2月,苏共召开第二十次代表大会,赫鲁晓夫代表苏共中央向大会所做的报告宣称:“苏联人民已经建成了社会主义”,现在的任务就是要在“尽短的时间内”,“加速为共产主义创立强大的物质和生产基础”。这一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思想获得了大会的一致通过,并被称作“苏联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进一步行动的纲领”。[16]在各国代表团的一片赞誉声中,中国代表团也认为苏共这次“代表大会关于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指示草案,在全世界面前展开了苏联共产主义建设的宏伟远景”,“苏联共产党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好的榜样”。[17]中国共产党快速发展经济的思想在这里得到了“共鸣”,并受到鼓舞,决心“加倍努力学习苏联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经验和奋斗不懈的精神,满怀信心地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大踏步前进”。[18]1957年11月,毛泽东赴莫斯科参加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期间,赫鲁晓夫提出了苏联在工业生产上15年赶上和超过美国的口号。苏共急于过渡的思想对于中共快速发展的心理起了鼓动作用,并成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中“东风一定要压倒西风”[19]的筹码。11月6日,毛泽东在苏联最高苏维埃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对苏共二十大为苏联的共产主义建设所提出的奋斗纲领作为保证苏联人民的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范例加以肯定。[20]1958年5月,刘少奇在代表中央委员会向中共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做的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在十五年或者更短的时间内,在钢铁和其他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的任务[21]。后来中共一度把这一时间表提前到“只需要两年到三年,两年是可能的”[22]程度。这样,中国共产党人的赶超愿望在世界和平竞赛大潮和苏共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形势下越来越强烈。于是,以“超英赶美”为主要目标的“大跃进”运动随之发动起来。
1957年九十月间召开的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不仅揭开了批评“反冒进”的序幕,同时也揭开了发动农业“大跃进”的序幕,因为全会基本通过了《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以下简称《农业发展纲要》)。据薄一波回忆,八届三中全会的修改,主要是在序言中增写了农业发展两条道路的斗争和我国的正确选择等,但是,最关键的粮食单产指标没有修改。毛泽东“要求5年内粮食产量按全国人口平均每人达到2000斤,半个世纪内做到亩产2000斤”。[23]《农业发展纲要》发表后,1957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便发出通知,组织全民讨论,要求“在全民中展开一次讨论,即在农村、工厂、机关、学校、部队和街道居民中展开一次大辩论,目的在认清方向,坚定信心,人人努力,改造中国”,“农村讨论应在冬季,以便掀起一个生产高潮”。[24]10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社论,要求“有关农业和农村的各方面工作在十二年内都按照必要和可能,实现一个巨大的跃进”。[25]
伴随着高指标计划的产生,1957年9月24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下发《关于今冬明春大规模地开展兴修农田水利和积肥运动的决定》,决定要求这个运动“应该成为随着目前农村社会主义教育高潮而来的生产高潮的主要组成部分”,[26]这实际上吹响了“大跃进”的号角。此后,各地相继部署落实。10月,全国每天参加农田水利建设的人数就达到两三千万人,11月上升为六七千万人,12月超过了8000万人,1958年1月发展到1亿人左右。[27]农业战线上的“大跃进”被实际发动起来了。
工业“大跃进”的发动,最具典型性的是全党全民大办钢铁。据薄一波回忆,他在1956年初组织34个部委汇报时就察觉到毛泽东希望加快中国钢铁工业发展,1956年2月,毛泽东在听取重工业部汇报时就“主张钢产量每5年翻一番,今后就采用这种‘一番加一番的增长法’”。1957年11月18日,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提出了中国“用15年左右的时间在钢产量等方面赶上英国的目标”。12月,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向中国工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致祝词时,公开宣布:“在十五年后,苏联的工农业在最重要的产品的产量方面可能赶上和超过美国,我们应当争取在同一时间,在钢铁和其他重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或超过英国。”[23](pp.691~692)1958年3月,冶金工业部在《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能否设想得更快一些》的报告中提出,中国钢铁工业“十年赶上英国、二十年或稍多一点时间赶上美国,是可能的”。[23](p.693)在1958年5月召开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李富春在会上作了发言,指出这次提交大会讨论的“二五”计划第二本账,是以“7年赶上英国、15年赶上美国为目标的”。5月18日,毛泽东采纳了李富春的意见,明确提出:“七年赶上英国,再加八年或者十年赶上美国”。[23](pp.695~696)1958年8月,在北戴河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把“大跃进”运动推向高潮。除在政治局扩大会议公报中写上“1958年力争生产1070万吨”以外,[23](pp.706~707)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一九五九年计划和第二个五年计划问题的决定》中还规定:1959年粮食产量达到8000亿斤到10000亿斤,钢产量达到2700万吨,争取3000万吨。经过1958年、1959年、1960年这三年的苦战,再加上此后两年的继续努力,到1962年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时,完全可能使粮食产量达到15000亿斤或者更多一些,钢产量达到8000万吨至1亿吨。会议还通过了国家计划委员会党组《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意见》。[28]为了实现以钢产量为主要内容的“赶超”目标,继政治局扩大会议公报发表之后,《人民日报》分别于9月1日和5日发表了《立即行动起来 完成把钢产翻一番的伟大任务》和《全力保证钢铁生产》两篇社论,指出,全力保证实现钢产量翻一番,是全党全民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要保证1070万吨钢,必须具有停车让路,首先为钢的全局观点。[29]于是,一场全党全民大炼钢铁的工业“大跃进”运动便在中国大地上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与此同时,为配合工农业生产,在文教以及其他各条战线上也都刮起了“跃进”风潮。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