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阵营的和平竞赛大潮与中国的“大跃进”运动
20世纪50年代中国“大跃进”运动的产生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国际背景,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运动是50年代中后期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内和平竞赛大潮直接影响下的产物。
一、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和平竞赛大潮的缘起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世界社会主义阵营掀起了一股和平竞赛大潮,这股大潮不同程度地波及了所有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也不例外。
(一)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出现和平竞赛大潮的起因
社会主义阵营和平竞赛大潮的出现,主要是基于以下三方面原因:一是刚刚获得民族独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着急于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快速发展心理;二是苏联领导人的“赶超”思想对社会主义各国所起的引导效应;三是社会主义各国完成“一五”计划的良好效果,助长了人们的盲目乐观情绪。在这三方面因素的作用下,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了一股强劲的和平竞赛大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大批原来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从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下解放出来,获得了政治上的独立。获得民族独立后,如何独立自主地发展经济,迅速地实现经济起飞和社会发展,以摆脱贫穷、落后局面,是每一个新独立国家面临的迫切任务。然而,这些国家的共同特点就是经济增长率、人均收入水平以及受教育程度十分低下,管理人才十分缺乏,而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却很高,这严重制约着新独立国家迅速摆脱贫穷落后、实现国家富强的步伐。因而,急切追赶和快速发展便成了这些国家的强烈愿望,中国当然也不例外。
在经济上赶上并超过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源自列宁,列宁在1917年9月写的《大难临头,出路何在?》一文中指出:由于许多历史的原因,“俄国比其他国家先爆发了革命。革命在几个月以内就使得俄国在政治制度方面赶上了先进国家”,“但是这还不够。战争是铁面无情的,它严酷地尖锐地提出问题:要么是灭亡,要么是在经济方面也赶上并且超过先进国家。”[1]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和赫鲁晓夫又进一步发展了列宁的“赶超”思想,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斯大林在1931年指出:“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2]1956年初,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代表苏共中央所做的总结报告中提出了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竞赛的问题。苏共二十大提出了“在最短的历史时期内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赶上并超过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任务[3]。苏联领导人“赶超”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对苏联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促成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社会主义阵营和平竞赛大潮的出现。
此时,社会主义各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先后完成或超额完成:捷克斯洛伐克1956年的工业总产量达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1937年的2.7倍。据估计,捷克斯洛伐克的工业生产水平大致在1970年时就可以赶上或超过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阿尔巴尼亚在1955年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时,工业总产量增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1938年的10.5倍。[4]罗马尼亚由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胜利执行,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1955年,它的总产量已经增长为1938年的2.9倍。石油从1938年的660万吨增加到1050万吨,钢从28.4万吨增加到78.5万吨,电力从11亿度增加到43亿度,煤从280万吨增加到630万吨。棉织品和毛织品分别增长为1938年的2倍和3倍左右。[5]波兰最大的成就是在工业方面。煤产量在1937年按人口平均计算,每个居民可分得1054公斤,而在1956年每人可分得3420公斤。钢产量在1937年每人可分得43公斤,而1956年为180公斤。发电量在1937年每人分得106千瓦时,而在1956年为700千瓦时。水泥在1937年每人可分得38公斤,而在1956年为145公斤。[6]还有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第二个五年计划,如“蒙古人民胜利地度过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二个五年(1953~1957年),现正迎接着新的三年计划第一年的建设任务”。[7]社会主义阵营各国在完成和超额完成五年计划的过程中,工业和经济得到了快速增长。1955年,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几乎比1950年增加了一倍,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5%,而在资本主义各国,工业生产在同一时期只不过增加了31%,每年增长速度还不到6%,甚至在最好的1951年和1955年也没有超过10%。[8]
(二)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各国和平竞赛的蓬勃开展
1955年,随着社会主义阵营各国五年计划的先后完成和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获得重大发展,与资本主义和平竞赛的呼声越来越高。1955年12月,在莱比锡举行的民主德国第四届农业生产合作社主席和积极分子会议上,苏联和保加利亚代表团提出在社会主义各国之间开展劳动竞赛的倡议,与会各国代表团都表示赞同。应邀出席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当时就提出了中国七个著名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和集体农庄与苏联、民主德国、波兰、保加利亚的七个著名的集体农庄和农业生产合作社开展竞赛。中国代表团提出参加竞赛的七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山西省平顺县“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县“五星”农业生产合作社分别和苏联乌克兰列宁勋章获得者“斯大林”集体农庄、哈萨克斯坦“东方之光”集体农庄竞赛;河北省饶阳县“五公乡”农业生产合作社、吉林省蛟河县“幸福之路”农业生产合作社、沈阳市“高坎”农业生产合作社分别和民主德国的“恩格斯”合作社、“台尔曼”合作社、“别尔格朗特”合作社竞赛;山东省莒县“爱国”农业生产合作社和波兰阿波列省“维兰莫瓦”合作社竞赛;北京市“红星”集体农庄和保加利亚的“东方红”合作社竞赛。中国代表团的这个提议得到了苏联、民主德国、波兰和保加利亚代表团的热烈欢迎。这个竞赛的主要目的是及时交流国际先进的农业生产经验,以便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并增进国家之间的友谊。[9]
(三)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竞赛大潮在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的广泛兴起
随着社会主义阵营各国五年计划的顺利完成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和平竞赛的展开,赶超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赶超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大潮很快在社会主义阵营各国普遍兴起。1956年和1957年,社会主义阵营各国出现了很好的发展势头:第一,1957年欧洲社会主义国家重工业部门的生产获得了显著成就。在采煤工业、钢铁工业、石油和有色金属采矿业、电力生产、机器制造业等方面都有较快发展。[10]第二,社会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增长的速度大大超过了资本主义国家。在1930~1955年期间,几个主要国家的工业产量平均每年增长的速度是:苏联为12.3%、美国为3.3%、英国为2.4%、法国为0.9%。如果去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而只拿战前11年和战后9年的工业生产增长速度来比较,情况就更明显了。这20年中工业生产的平均增长速度是:苏联为18%、美国为2.8%、英国为3.5%、法国为2.5%。这就是说,苏联工业生产增长速度为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速度的5~7倍或7倍以上。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国家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速度也超过了资本主义国家。例如,苏联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在1955年几乎达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水平的2倍,与1913年水平相比提高到8倍。40年来,苏联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每年平均超过美国约1.5倍、超过英国2.6倍,超过法国5倍。[4]第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实力日益壮大。1956年,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业品总产量达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水平的4倍以上,而资本主义各国在同期仅增加了90%。在短短的40年间,苏联在经济发展方面超过了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水平上仅次于美国而居于世界第二位。据《人民日报》报道:1955年的统计数字表明,苏联、中国和欧洲各人民民主国家的电力生产总量已经增加到2630亿度,煤增加到6.89亿吨,钢增加到6300万吨,石油增加到8500万吨,水泥增加到4400万吨。[4]
随着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竞赛的开展和社会主义阵营各国取得明显的建设成就,以超英赶美为主要目标的“赶超”大潮首先从苏联兴起。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提出了在最短的历史时期内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赶上并超过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任务。1957年,赫鲁晓夫在《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四十年》的报告中指出,“在发展国民经济方面,苏联有以下的五个有利的条件,使苏联人民深信苏联能够在最短的历史时期内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品生产方面赶上并超过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五个条件是:(1)苏联现在拥有技术上先进的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和正在蓬勃发展的大规模机械化农业。(2)苏联拥有业务水平很高而人数远超过美国的干部。(3)由于苏联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了卓越的成就,这些成就在生产中得到了更广泛的运用,因而可以用最少的人力和资金获得最大的成果。(4)苏联拥有无穷无尽的天然资源,能够无限地发展经济。(5)世界社会主义体系的存在、各社会主义国家的亲密合作和互相帮助以及它们经济发展计划的配合,有利于社会主义阵营各国最迅速地向前发展。”[11]
到1958年上半年,经过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的努力,在经济发展的速度上,社会主义国家大大快于资本主义国家。以1958年上半年同1957年上半年相比,社会主义各国生铁增加9%、钢增加10%、煤增加11%、石油增加15%,各个方面都在增长;而资本主义国家则均有缩减,如生铁减产19.6%、钢减产19.5%、煤减产9.1%、石油减产1.8%。[12]尽管已经获得了快速发展,但当时社会主义阵营并不否认,总的说来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在这方面还是暂时领先。正因为如此,苏联提出了要在最短的历史时期内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赶上并超过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任务。1957年,苏联首先提出在牛奶产量方面超过美国的计划,其设想是:1956年苏联牛奶总产量4920万吨,比1950年增加1390万吨;而美国在1956年牛奶总产量是5770万吨,只比1950年增加450万吨。按人口平均计算,苏联在此期间牛奶产量增加了26%,而美国却下降了2%。1957年上半年,苏联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牛奶产量比1956年同期增加了26%,比1953年上半年增加了1.5倍。按照这种增长速度,预料1957年苏联牛奶的总产量将超过美国。而且,当时苏联已经有三个加盟共和国的牛奶产量按人口平均计算大大超过了美国。因此,苏联的牛奶生产不仅有可能在1958年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赶上美国,而且还可能超过美国。[13]
正当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经济蓬勃发展之时,1958年11月,苏联提出了更迅速地向共产主义迈进的发展国民经济七年计划,中共八届六中全会也提出了1959年宏伟的经济“跃进”计划,朝鲜提出将于1959年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主要工业品产量方面赶上日本,民主德国也提出要“奋战一千二百天在按人口计算的消费水平方面超过西德”的任务。社会主义国家都在信心百倍地奔向竞赛目标,争取胜利。[12]随着社会主义阵营各国和平竞赛大潮的发展,中国的“大跃进”运动也随之发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