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是中国共产党的必然抉择

——访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曲青山

作者:本刊记者 汪文庆    发布时间:2014-12-04    来源: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分享到 :

编者按:当前,全党全国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中央强调,四中全会精神的宣传政治性政策性很强,必须坚持正确导向,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等重大关系,有针对性地回答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干部群众的深层次思想问题。对于党史部门和党史工作者来说,更应该联系党史研究工作的实际,更加深入地学习和认识四中全会的重大意义和历史地位,更为深刻地理解四中全会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新部署,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党史研究领域中的依法治国问题研究。为此,《中共党史研究》杂志就社会各界,特别是党史工作者关心的一些重大问题,对中纪委委员、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曲青山进行了专访。

 

如何认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记 者: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军号。您是如何认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的?

曲青山:认识和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可以有多种角度,可以做出多种多样的概括。作为一名党史工作者,我想着重从党史的角度谈一点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初步认识和体会。我以为,运用历史的方法,从党史的角度认识和阐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是有说服力的。无数事实表明,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关于历史功效的问题,毛泽东说过这样两句至理名言:“只有讲历史才能说服人”,“看历史,就会看到前途”。还有人曾说,对于未来的判断,历史学家能预见30年,政治家能预见20年,企业家只能做3年至5年的规划。为什么历史学家能预见30年?关键是他有历史的眼光,而历史的眼光是有穿透力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给我最突出、最强烈的印象和感受就是讲历史、看历史。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古今中外”历史法,阐述了一系列重大问题。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可以揭示现实,昭示未来。由此可见,以历史的方法讲问题,看问题,阐述问题,对问题讲得清,看得准,阐述得透。从历史的角度认识和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是如此。

从我们党的历史来看,中央全会把依法治国作为主题,由中央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加强法治建设的专门决定,都是第一次。我认为,这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既是立足于解决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矛盾和问题的现实考量,也是着眼于长远的战略谋划。

记 者:从党史的角度看,您认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哪些重大意义?

曲青山:从党史的角度出发,可以从两个维度具体来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一个是从近期看,认识它的重大现实意义;一个是从长远看,认识它的深远历史意义。

深刻认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现实意义,需要从党的十八大谈起。大家知道,党的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是我们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第一个“一百年”目标,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已经确定的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如何向这个方向前进,如何实现这个目标,接下来就需要解决动力问题和保障问题,这就成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的主题。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四中全会的主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深化改革主要解决的是动力问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则主要解决法治保障问题。从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作出的决定来看,二者关系十分密切、不可分离。三中全会讲的全面深化改革,具体涉及330多项内容。四中全会讲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涉及改革的内容,具体有180多项,这些内容可以说是三中全会精神在法治建设领域的细化和具体展开。因此,十八大精神是总源头,三中全会、四中全会是姊妹篇。正像我刚才讲的,党的十八大的主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中全会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四中全会的主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三个主题都有一个关键词——“全面”。三个“全面”是辩证统一的,是层层递进的。如果用一只鸟和一驾车来形容的话,十八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鸟的躯干和车的主体,三中、四中全会的两个“全面”则是鸟的双翼和车的两轮,是围绕着第一个“全面”而展开、拓展和延伸的。

进一步讲,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是对三中全会战略部署的深化,体现了破与立的辩证统一。三中全会如果用一个关键词表述的话就是“改革”,改革就是变更、革新不合理的旧体制、旧事物,相对来说,体现的是“破”。四中全会如果用一个关键词表述的话就是“法治”,要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相对来说,体现的是“立”。当然,改革过程中有破也有立,法治建设中有立也有破,对“破”与“立”要辩证地看。“破”不是目的,而是为了破除束缚发展的思想观念,破除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但我们最终的目的是“立”,建立起运转良好的制度体系和有利于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破”与“立”统一在一起,就是要保证到202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总之,我认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如果缺了依法治国这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则无法实现。我想,这就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现实意义。

记 者: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如您前面所说,必将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请您具体展开谈谈。

曲青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从长远来看,是着眼于解决法治和人治的关系问题,实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从现在情况看,只要国际国内不出现大的波折,比如战争、大的自然灾害、动乱,经过努力,我们的国内生产总值保持平均每年7%的增长速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应该是可以如期实现的。但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路该怎么走?第二个“一百年”的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也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如何实现呢?我们党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期执政?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重大问题。

法治和人治的关系问题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世界各国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不管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现代化,都必须跃过建设法治国家这个坎。

从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来看,在处理法治和人治关系问题上,我们有正面的经验,也有反面的教训。反面的教训,是大家都知道的,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遭受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样严重的挫折,特别是犯了“文化大革命”这样长时间全局性的错误,给党、给国家、给人民带来了灾难。

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来看,不少国家也没能解决好法治和人治的关系问题。比如苏联,毛泽东说过,斯大林大搞个人崇拜,严重破坏法制,这在英国、美国、法国这些西方国家就不可能发生。毛泽东生前看到了这个问题,但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没能避免“文化大革命”的发生。这是他个人的悲剧,对我们党和国家来说也是一个悲剧。后来,苏联共产党解散、国家解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解决好法治和人治关系问题。再比如南斯拉夫,曾经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发展得比较好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独树一帜,党内民主和社会民主比较健全,经济发展比较快,改革开放之初我们曾派了不少代表团去学习他们的经验,但铁托去世后,独特的社会主义制度没了,国家也四分五裂。

从世界近现代史来看,凡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经济社会比较发达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较好解决了法治和人治关系问题的。相反,一些国家虽然也一度实现快速发展,但并没有顺利迈进现代化的门槛,而是陷入这样那样的“陷阱”,出现经济社会发展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这很大程度上与法治不彰,或者盲目移植西方发达国家制度,以致其水土不服有关。

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历史经验、近现代以来世界各国的历史经验,给我们党以深刻的启示,那就是必须选择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鉴于此,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就明确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讲话,提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问题,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邓小平对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考虑是非常深刻的。此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就顺理成章、稳步前进了。1982年党的十二大第一次把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写入党章。1982年宪法要求“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1997年党的十五大对依法治国方针的科学含义、重大意义和战略地位作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正式将依法治国提升到“治国方略”的战略高度。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方略和奋斗目标载入宪法。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十七大提出,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总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是一件为长远发展谋、子孙万代计的大事。它的深远历史意义,在于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我认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选择法治,也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