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初期反对建筑浪费和批判“形式主义、复古主义”问题【2】

作者:邢和明    发布时间:2015-03-04    来源:中共党史研究
分享到 :

二、反对建筑浪费和批判“形式主义、复古主义”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建筑业刚刚起步,在缺乏经验的情况下,建筑界向苏联学习,提倡“民族形式”的建筑设计,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这种“大屋顶”的建筑形式出现之后,全国很快开展了一场反对建筑领域浪费和批判“形式主义、复古主义”的运动,这其中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

第一,忽视建筑的经济原则。这是开展反对建筑领域浪费和批判“形式主义、复古主义”运动的主要原因。1953年,中国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工业化建设上来。工业化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这些资金主要依靠内部积累。因此,“必须实行极严格的节约制度,消除一切多余的开支和不适当的非生产的开支,不能容许任何微小的浪费,以便积聚一切可能的资金,用来保证国家建设事业的需要,并增加国家必要的后备力量。”(16)作为非生产性的建筑,理所当然地要服从国家工业化这个最高利益。为此,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的1953年,中共中央就提出“适用、经济、可能条件下的美观”的基本建设方针。这就是说,“一切建筑都应该做到适用、经济并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适用,就是服从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经济,就是服从当前国家的财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要最大限度合理地、节省地使用国家的投资,要用少数的钱盖更多的房子,以便更多地满足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建筑中不顾经济效果,追求富丽堂皇的做法,就是违背这个原则。至于美观,除了少数以满足艺术要求为主要目的的特殊建筑外,建筑的美观一般决不应当违反适用和经济的原则。(17)

然而,实际情况却是,为了追求建筑外表的美观,“民族形式”的建筑设计采用了比普通屋顶造价高出几倍的琉璃瓦屋顶和亭台楼阁,而且雕梁画栋、沥粉贴金,大大增加了建筑成本,造成巨大浪费。当时受到点名批评的几个典型,都是因其“大屋顶”的设计而花费了大量资金。“四部一会”(18)办公大楼,仅在建筑物上安装的几个大屋顶,就花费了30多万元(19)。地安门机关宿舍大楼,每平方米的造价约为200元,仅添加的6个亭子的工料造价就达54.6万元(20)。北京西郊专家招待所(21)的大屋顶小屋檐采用了价值五六倍于普通瓦屋面的琉璃瓦,其主楼的总造价比同类性质的新侨饭店多花费130万元以上。(22)东北地质学院校舍采用琉璃瓦屋顶和豪华装饰,使每平方米的造价高达220元,大大超出国家规定的造价(23)。武汉市郊一处集体宿舍楼采用的琉璃瓦屋顶比普通屋顶造价高出11万多元,许多虚假结构和豪华装饰所占费用高达29万元之多。(24)

当然,为了美观,为了装饰城市,设计一些“民族形式”的琉璃瓦屋顶是必要的。但是,如果纯粹是为了追求美观而不惜增加建筑成本,这种设计形式就不可取了,更不应该成为中国建筑设计普遍追求的一种倾向。

“大屋顶”盛行的时候,正值国家工业化建设初期,资金缺乏。建筑物过分强调美观,忽视经济和适用的原则,同工业化建设方针是不相符的。对此,1954年10月14日,中共北京市委在《关于一九五四年建筑工程进行的情况和主要问题向中央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建筑标准不能脱离工业发展的水平,“我国工业化的事业还刚刚开始,在建筑上应厉行节约,在经济、适用的原则下适当注意美观”。过分豪华的铺张浪费现象,分散了工业建设资金,“应坚决制止”(25)。1955年3月,北京市委再次指出,1954年北京建筑设计工作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不少设计过分地追求外表豪华、忽视实用和经济。有些建筑错误地强调所谓“民族形式”,大大提高了建筑造价。这种严重浪费现象同“党的总路线是直接相违背的”(26)。1955年3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的《反对建筑中的浪费现象》的社论指出:当前建筑中的主要错误倾向,“就是不重视建筑的经济原则”。“目前我们正紧张地进行着工业化建设,国家的资金和人民的收入都有限,必须竭力提倡节约,反对浪费。在建筑中只追求铺张豪华而不讲究经济,使本来可以少用的钱多用了,本来可以多建造的房舍少建了,这种做法既脱离了人民的生活现实,又违背了集中一切财力物力首先进行工业建设的国家建设方针,这是决不能容许的”。6月13日,李富春在中央机关、民主党派、人民团体高级干部会议上作《厉行节约,为完成社会主义建设任务而奋斗》的报告,着重阐述了建筑设计违反“适用、经济、可能条件下美观”的原则和集中资金进行工业化建设方针的问题。他指出:非生产性的民用建筑,“由于忽视‘适用、经济、可能条件下的美观’的原则,盲目追求所谓‘民族形式’,讲究漂亮装饰而造成的浪费是十分严重的”。产生浪费的原因是,有些同志忽视了资金积累的可能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要求。(27)7月5日,他在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再次强调了这个问题,并指出:“所有这类豪华的非生产性的建设,都是要不得的,都是同我们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设方针不相符合的。”(28)6月30日,薄一波发表《反对铺张浪费现象,保证基本建设工程又好又省又快地完成》的广播讲话,阐述了建筑领域开展批判运动的原因和目的。他指出:“不重视经济的倾向,是当前设计思想中表现得最突出的问题”,“不是全面地根据适用、经济和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原则进行设计,而是片面地强调所谓美观问题,在提倡民族形式的借口下,不加批判地把古代的建筑形式搬到现代的建筑上来,采用价格昂贵的建筑材料,在建筑物上增添了许多不必要的豪华装饰和纯粹为了装潢用的虚假结构”,给国家造成了严重损失。因此,为了克服设计中的浪费现象,保证在设计工作中节俭、合理地使用国家的建设资金,“必须在设计人员中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有必要在设计部门中展开一次深刻的思想批判运动,揭发设计中的浪费现象,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并规定纠正错误的办法,以提高设计人员的思想水平”。经过这样一个运动,在设计人员中普遍唤起对于经济问题的重视。(29)

第二,受苏联批评“民族形式”的设计思想和反对建筑浪费的影响。1954年12月,苏联召开全苏建筑工作者会议。赫鲁晓夫在会上作了《论在建筑中广泛采用工业化方法,改进质量和降低造价》的讲话,对斯大林时代苏联建筑界提倡的“民族形式”提出批评。他指出:“在我们的建筑中经常可以看到浪费资金的现象。在这方面,许多建筑师负有很大的责任,因为他们在按照单独设计所建造的建筑物的建筑艺术装饰上造成了浪费。”他举例说,在莫斯科,许多住房的外部装饰费用占建筑物总造价的15%到20%,有的甚至达到30%,而定额规定则为8%到9%。在这次会议上,那些片面强调建筑的艺术而忽视经济原则的苏联建筑界代表人物几乎都受到批评,其中包括莫尔德维诺夫及其同事,因为他们“回避了建设中的经济问题”,“在设计一个建筑物时,忘掉了主要的东西——忘记了每平方米面积的造价。他们醉心于那些不必要的立面装饰,造成了许多浪费。”关于“大屋顶”问题,赫鲁晓夫认为,“对于居住房屋来说,这样的外貌是不必要的。不应该把现代的居住房屋的艺术形式变成和教堂或博物馆的一样。这样并不会使住的人感到任何方便和舒适,相反,只能使建筑物使用起来不方便和增加它的造价。”所以,我们“不能迷恋于建筑装饰、美术装潢、在房屋上建造毫无根据的塔楼或安置雕像”。对于建筑的美观与经济的关系,赫鲁晓夫解释说:“我们不反对美”,而是“反对铺张浪费”。他强调:“许多建筑师以和结构主义作斗争以及建筑中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词藻为掩饰,随便浪费人民财富,这种现象不能再容忍它存在了。”(30)“民族形式”的设计思想来自斯大林的建筑理论,中国对这种设计思想提出批评,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现在,苏联已经开始批判斯大林时代的建筑设计思想,对中国来说,这个时机已经成熟。况且,赫鲁晓夫批评的苏联建筑界的这些问题,在中国也同样存在。所以,赫鲁晓夫的讲话很快在中国得到认同,不仅为中国反对“民族形式”的建筑设计所造成的浪费创造了时机,而且提供了依据。当时,彭真为了说服梁思成接受对“大屋顶”的批评,特意拿出报纸上有关赫鲁晓夫批评苏联建筑“复古主义”的报道给他看,还说:“赫鲁晓夫同志都这样说,你该服气了吧?”(31)

1955年1月13日,《人民日报》全文刊登了赫鲁晓夫的讲话。2月4日,建筑工程部召开设计及施工工作会议。会议学习了苏联全苏建筑工作者会议精神,揭发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要求组织全体干部认真学习赫鲁晓夫在全苏建筑工作者会议上的报告及其他相关文件。会后,中国建筑界开始对照赫鲁晓夫的讲话,检讨和批评设计工作中存在的浪费现象。

第三,受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波及。1954年至1955年,思想文化领域开展了对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先是批判俞平伯在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研究中的观点,认为俞平伯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是“反现实主义的唯心论”,接着又开展了反对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和胡风文艺思想的斗争。1955年3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宣传唯物主义思想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指示》,要求各级党委首先是省市以上党委,必须加强对理论工作的领导,在广大人民和党员中、在党内外知识分子中、在学术和文化的各个领域中,宣传唯物主义思想,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32)

在当时,开展思想学术批判成了党的一条方针(33)。于是,建筑学界开展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斗争也就提上了议事日程,这就是对“民族形式”的设计思想的批判。建筑工程部2月召开的设计及施工工作会议,把追求“宫殿”、“庙宇”等“民族形式”的建筑设计,当作“资产阶级形式主义和复古主义倾向”,要求设计人员必须克服这种思想。北京市委认为,“民族形式”的建筑设计就是“某些设计人员资产阶级思想的反映”。(34)1955年1月,《建筑学报》发表的批判文章明确提出:“如不在研究旧建筑和创造新建筑的工作中宣传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反对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就会走投无路。这正是我国建筑界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也是当前重大的政治任务。”(35)上述言论无疑起了一种导向作用。结果,许多建筑师在批评自己的设计思想时,纷纷同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联系起来,从这个方面查找思想根源。

在思想文化领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清理和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等非马克思主义观点,是完全必要的。但是,采取批判运动的方式解决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势必会导致片面性和简单化,使思想上、学术上的观点不能平等地进行讨论,弄清是非,对学术思想的批判就会演变成一种政治批判。结果,在对“民族形式”的建筑设计思想的批判过程中,存在着把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当作政治斗争的倾向,以致全盘否定了“民族形式”的设计思想。